顯示具有 基本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基本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12月11日 星期六

國內M1及M2增速與上證指數對比圖

今年12月10日國內政府決定上調存款準備金率至歷史高位18.5%, 卻沒有加息, 究竟這對國內股市影響是有多大呢?

如 果回顧歷史, 06年中開始國內政府為了防通漲開始上調存款準備金率, 由06年中的7.5%持續上調至08年中的17.5%, 升幅已經達到133%。當時國內股市便是由06年開始變狂牛, 上證指數由一千多點一直上升至07年11月的6000點才見頂。之後經歷08年下旬的金融海嘯, 國內政府便把存款準備金率由17.5%只是輕微下降至15.5%, 直到今年開始國內政府為了防通漲才把存款準備金率15.5%上調至今天的18.5%, 升幅只是19.3%, 期間國內股市是在1600點至3300點之間浮沉。



可見存款準備金率對國內股市是有影響, 但不是很大, 而且亦不能完全確定這是屬於正面或負面訊息, 反而國內M1及M2增速與國內股市走勢可能是更加直接相關哩。


國內M1 & M2增速與上證指數對比圖
藍線: M1增速率紅線: M2增速率綠線: M1-M2增速率紫線: 上證指數
回顧過往十多年的國內M1 & M2增速與上證指數比較, 只要國內M1-M2增速率向上走, 即是M1增長率是比M2更快, 往後上證指數都會跟隨, 反之亦然。

中國人民銀行12月10日公佈數據顯示, 11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 71.03萬億元, 同比增長19.5%, 增幅比上月高0.2個百分點, 且高於市場預期。

12月10日央行數據還顯示, 11月末狹義貨幣(M1)餘額25.94萬億元, 同比增長22.1%, 增幅與上月持平, 比上年同期低12.5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幣(M0)餘額4.23萬億元, 同比增長16.3%。

今年11月末國內M2增長率是比M1更快, M1與M2增長差距比10月收窄, 即M1-M2增速率向下走, 11月上證指數亦下跌了11%。

2011 年是國內貨幣政策常規化的一年, 現時市場預計同時處於高位的M1及M2增長將會放緩。當中市場普遍預期M2目標增速將在15至17%之間, 是會比今年11月末M2的19.5%增幅出現下跌。至於M1與M2增長率那個是將放緩更大, 需要觀察, 不過明年M1-M2增速率向下走或M1與M2增速差距收窄的機率則會較大, 近期與內地股市和貨幣供應息息相關的國內金融股率先走弱可能正是預先反映這個市場預期。

除了留意國內M1及M2增速方向, 還要看明年的國策風向, 因為這是對選股策略具備一定指標性。我們除了留意十二五規劃外, 每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亦是風向指標。當中內地中央政治局已舉行會議為明年中國經濟重點定調, 強調
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有效性。」這 即是說明, 2011年國內政府將會倚重財政政策刺激經濟, 並開始把貨幣政策收緊。如此一來, 明年主要受惠內地政府資助增加帶來收入的企業生意將會向好, 盈利前景確定性較佳, 反而主要受惠內地資金流動性增加帶來收入的企業是需要多加留意了。例如近期一眾國策受惠股不斷逆市創新高及跑贏大市, 但反而收入與資金流動性息息相關的內地金融及內房股價走弱, 看來市場已開始預先反映明年的國內政策取向。

此外, 踏入12月, 美國債券價格開始大跌, 美債息率大升, 多間國際金融股股價率先向上跑, 例如保誠及宏利等。假若美債息率持續大升, 這個對風險資產市場的潛在殺傷力是絕對不容忽視的。

國內M1及M2增速與上證指數對比圖

今年12月10日國內政府決定上調存款準備金率至歷史高位18.5%, 卻沒有加息, 究竟這對國內股市影響是有多大呢?

如 果回顧歷史, 06年中開始國內政府為了防通漲開始上調存款準備金率, 由06年中的7.5%持續上調至08年中的17.5%, 升幅已經達到133%。當時國內股市便是由06年開始變狂牛, 上證指數由一千多點一直上升至07年11月的6000點才見頂。之後經歷08年下旬的金融海嘯, 國內政府便把存款準備金率由17.5%只是輕微下降至15.5%, 直到今年開始國內政府為了防通漲才把存款準備金率15.5%上調至今天的18.5%, 升幅只是19.3%, 期間國內股市是在1600點至3300點之間浮沉。



可見存款準備金率對國內股市是有影響, 但不是很大, 而且亦不能完全確定這是屬於正面或負面訊息, 反而國內M1及M2增速與國內股市走勢可能是更加直接相關哩。


國內M1 & M2增速與上證指數對比圖
藍線: M1增速率紅線: M2增速率綠線: M1-M2增速率紫線: 上證指數
回顧過往十多年的國內M1 & M2增速與上證指數比較, 只要國內M1-M2增速率向上走, 即是M1增長率是比M2更快, 往後上證指數都會跟隨, 反之亦然。

中國人民銀行12月10日公佈數據顯示, 11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 71.03萬億元, 同比增長19.5%, 增幅比上月高0.2個百分點, 且高於市場預期。

12月10日央行數據還顯示, 11月末狹義貨幣(M1)餘額25.94萬億元, 同比增長22.1%, 增幅與上月持平, 比上年同期低12.5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幣(M0)餘額4.23萬億元, 同比增長16.3%。

今年11月末國內M2增長率是比M1更快, M1與M2增長差距比10月收窄, 即M1-M2增速率向下走, 11月上證指數亦下跌了11%。

2011 年是國內貨幣政策常規化的一年, 現時市場預計同時處於高位的M1及M2增長將會放緩。當中市場普遍預期M2目標增速將在15至17%之間, 是會比今年11月末M2的19.5%增幅出現下跌。至於M1與M2增長率那個是將放緩更大, 需要觀察, 不過明年M1-M2增速率向下走或M1與M2增速差距收窄的機率則會較大, 近期與內地股市和貨幣供應息息相關的國內金融股率先走弱可能正是預先反映這個市場預期。

除了留意國內M1及M2增速方向, 還要看明年的國策風向, 因為這是對選股策略具備一定指標性。我們除了留意十二五規劃外, 每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亦是風向指標。當中內地中央政治局已舉行會議為明年中國經濟重點定調, 強調
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有效性。」這 即是說明, 2011年國內政府將會倚重財政政策刺激經濟, 並開始把貨幣政策收緊。如此一來, 明年主要受惠內地政府資助增加帶來收入的企業生意將會向好, 盈利前景確定性較佳, 反而主要受惠內地資金流動性增加帶來收入的企業是需要多加留意了。例如近期一眾國策受惠股不斷逆市創新高及跑贏大市, 但反而收入與資金流動性息息相關的內地金融及內房股價走弱, 看來市場已開始預先反映明年的國內政策取向。

此外, 踏入12月, 美國債券價格開始大跌, 美債息率大升, 多間國際金融股股價率先向上跑, 例如保誠及宏利等。假若美債息率持續大升, 這個對風險資產市場的潛在殺傷力是絕對不容忽視的。

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國務院16措施穩定物價

會計仔 | 21st Nov 2010 | 財經 | (1463 Reads)

国务院公布16项措施稳定物价, 好多行業出事。原文太長, 只貼大題目和重點。

一、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二、  稳定农副产品供应
三、  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 所有收费公路对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免收通行费[公路股出事]
四、  保障化肥生产供应, 不得对化肥企业拉闸限电, 调整化肥出口关税政策和淡旺季划分时段[化肥本來都少停產, 因為重產成本高, 但減出口退稅肯定影響更大]
五、  做好煤电油气运协调工作, 煤炭行业要加强自律,保持价格稳定, 各地区要确保城乡居民生活和企业正常生产的电力供应,不得随意拉闸限电。[煤價唔準加, 煤股出事; 正常企業唔準限電, 即係節能減排未達標既省即係要高耗能企業完全停工]
六、  发放价格临时补贴, 对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对财政有困难的中西部地区,由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七、  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各地区要根据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变动情况,尽快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社保跟食品價格調, 勞動密集既仲唔死?]
八、  继续落实规范收费的各项规定, 清理和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对各级政府批准的收费项目,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收费标准。
九、  极稳妥推进价格改革, 有关部门和地方要把握好政府管理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对已经确定的调价方案,要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完善配套措施,审慎出台。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食品股出事、廁紙股出事、水務股出事、石化股出事]
十、  规范农产品经营和深加工秩序, 整顿主要农产品收购秩序,严格粮食收购资格审核;落实经营者最高库存量的规定,加强粮食收购资金监管;取缔无证照收购加工棉花的行为。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对玉米深加工企业进行全面清理,关停违规建设的玉米深加工企业
十一、           加强农产品期货和电子交易市场监管
十二、            健全价格监管法规, 抓紧修订《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将捏造、散布涨价信息的行为纳入价格监管范围,增强处罚的针对性,加大处罚力度。[一定少左民生企業敢加價, 好多公司出事]
十三、           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价格垄断执法, 强化价格监管力量,重点打击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变相涨价以及合谋涨价、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严厉查处恶性炒作事件,维护市场和价格秩序。[都係限價]
十四、           完善价格信息发布制度, 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建立健全价格新闻披露机制,及时公布市场价格情况,客观分析价格变动趋势,准确阐释价格政策,澄清不实报道,稳定社会预期。[又係限價]
十五、           切实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應該會落實到]
十六、           建立市场价格调控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国务院确定的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冇話有計傾, 係要確保國務院穩定價格水平到位, 你係民我係主咁解, 不過叫做同你傾過]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11/20/7829522.html   「十二五系列」仲未寫完, 會繼續。 

國務院16措施穩定物價

會計仔 | 21st Nov 2010 | 財經 | (1463 Reads)

国务院公布16项措施稳定物价, 好多行業出事。原文太長, 只貼大題目和重點。

一、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二、  稳定农副产品供应
三、  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 所有收费公路对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免收通行费[公路股出事]
四、  保障化肥生产供应, 不得对化肥企业拉闸限电, 调整化肥出口关税政策和淡旺季划分时段[化肥本來都少停產, 因為重產成本高, 但減出口退稅肯定影響更大]
五、  做好煤电油气运协调工作, 煤炭行业要加强自律,保持价格稳定, 各地区要确保城乡居民生活和企业正常生产的电力供应,不得随意拉闸限电。[煤價唔準加, 煤股出事; 正常企業唔準限電, 即係節能減排未達標既省即係要高耗能企業完全停工]
六、  发放价格临时补贴, 对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对财政有困难的中西部地区,由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七、  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各地区要根据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变动情况,尽快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社保跟食品價格調, 勞動密集既仲唔死?]
八、  继续落实规范收费的各项规定, 清理和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对各级政府批准的收费项目,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收费标准。
九、  极稳妥推进价格改革, 有关部门和地方要把握好政府管理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对已经确定的调价方案,要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完善配套措施,审慎出台。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食品股出事、廁紙股出事、水務股出事、石化股出事]
十、  规范农产品经营和深加工秩序, 整顿主要农产品收购秩序,严格粮食收购资格审核;落实经营者最高库存量的规定,加强粮食收购资金监管;取缔无证照收购加工棉花的行为。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对玉米深加工企业进行全面清理,关停违规建设的玉米深加工企业
十一、           加强农产品期货和电子交易市场监管
十二、            健全价格监管法规, 抓紧修订《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将捏造、散布涨价信息的行为纳入价格监管范围,增强处罚的针对性,加大处罚力度。[一定少左民生企業敢加價, 好多公司出事]
十三、           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价格垄断执法, 强化价格监管力量,重点打击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变相涨价以及合谋涨价、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严厉查处恶性炒作事件,维护市场和价格秩序。[都係限價]
十四、           完善价格信息发布制度, 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建立健全价格新闻披露机制,及时公布市场价格情况,客观分析价格变动趋势,准确阐释价格政策,澄清不实报道,稳定社会预期。[又係限價]
十五、           切实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應該會落實到]
十六、           建立市场价格调控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国务院确定的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冇話有計傾, 係要確保國務院穩定價格水平到位, 你係民我係主咁解, 不過叫做同你傾過]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11/20/7829522.html   「十二五系列」仲未寫完, 會繼續。 

2010年11月7日 星期日

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全文)

Wednesday, October 27, 2010

 

中國的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正式公文終於出現了.這次要仔細閱讀,好好了解相關被支持產業的行業狀況和投資機會.全文非常長篇,讀起來需要無比的耐性!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2010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
來源:新華網 2010年10月28日


“十二五”時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深刻認識並準確把握國內 外形勢新變化新特點,科學制定“十二五”規劃,對於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對於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 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1)“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時期是我國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國內外環境的複雜變化和重大風險挑戰,我們黨團結帶 領全國各族人民,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實施正確而有力的宏觀調控,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 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使國家面貌發生新的歷史性變化。我們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巨大衝擊,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良好態勢,併為長 遠可持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我們戰勝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勝利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 務。經過五年努力奮鬥,我國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 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譜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創造的精神財富 影響深遠。

(2)“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國內外環境。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世情、國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 新的階段性特徵。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 我們要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科學把握髮展規律,主動適應環境變化,有效化解各種矛盾,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出現新變化,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國際環境總體上有利於我 國和平發展。同時,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全球需求結構出現明顯變化,圍繞市場、資源、人才、技術、標準等的競爭更加激烈,氣候變 化以及能源資源安全、糧食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抬頭,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複雜。我們必須堅持以更廣闊的視野,冷靜觀察,沉著 應對,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經濟分工中的新定位,積極創造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從國內看,工業化、資訊化、 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人均國民收入穩步增加,經濟結構轉型加快,市場需求潛力巨大,資金供給充裕,科技和教育整體水準提升,勞動力素質改善, 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體制活力顯著增強,政府宏觀調控和應對複雜局面能力明顯提高,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社會大局保持穩定,我們完全有條件推動經濟社會發 展和綜合國力再上新臺階。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主要是,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投資和消費關係 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仍然薄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社會矛盾明顯增多, 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較多。我們必須科學判斷和準確把握髮展趨勢,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加快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情。 

(3)制定“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制定“十二五”規劃,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 科學發展觀,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深化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 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成果,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以科 學發展為主題,是時代的要求,關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我國是擁有十三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仍是解決我國 所有問題的關鍵。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 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性新特 徵。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堅持在發展中促 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基本要求是:

——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 業,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統籌城鄉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區域良性互動、協調發 展。

——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 人才第一資源作用,提高教育現代化水準,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壯大創新人才隊伍,推動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加快建設創新 型國家。

——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優先位置,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深入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節約能源,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發展迴圈經濟,推廣低碳技術,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堅定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改革,加快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實施互利共贏 的開放戰略,與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共同分享發展機遇。(4)“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十二五”規劃要具有戰略性、前瞻性、指導 性,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重大部署緊密銜接,與到二0二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緊密銜接。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 的主要目標是:

——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價格總水準基本穩定,就業持續增加,國際收支趨向基本平衡,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明顯提高。

——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居民消費率上升,服務業比重和城鎮化水準提高,城鄉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增強。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生態環境品質明顯改善。

——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顯增加,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貧困人口顯著減少,人民生活品質和水準不斷提高。

——社會建設明顯加強。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穩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不斷提高。社會 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社會管理制度趨於完善,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改革開放不斷深化。財稅金融、要素價格、壟斷行業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明顯進展,政府職能加快轉變,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互利共贏開放格局進一步形成。

經過全國人民共同努力奮鬥,要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抵禦風險能力顯著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明顯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 


二、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堅持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戰略,必須充分挖掘我國內需的巨大潛力,著力破解制約擴大內需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

(5)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成果是“十二五”時期的重要任務。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 期的關係,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針對性和靈活性,提高宏觀調控的科學性和預見性,防範各類潛在風險,避免經濟大的起落。把短期調控政策 和長期發展政策有機結合起來,加強各項政策協調配合,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6)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 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進一步釋放城鄉居民消費潛力,逐步使我國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大力發展服務業和中小企業,增加就業 創業機會。要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著力提高城鄉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強居民消費能力。要增加政府支出用於改善民生和社會事業比 重,擴大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費預期。要加強市場流通體系建設,發展新型消費業態,拓展新興服務消費,完善鼓 勵消費的政策,改善消費環境,保護消費者權益,積極促進消費結構升級。要合理引導消費行為,發展節能環保型消費品,倡導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文明、節約、綠 色、低碳消費模式。

(7)調整優化投資結構。發揮投資對擴大內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資合理增長,優化投資結構,完善投資體制機制,提 高投資品質和效益,有效拉動經濟增長。“十二五”前期要確保國家擴大內需的重點在建和續建項目順利完成併發揮效益。發揮產業政策作用,引導投資進一步向民 生和社會事業、農業農村、科技創新、生態環保、資源節約等領域傾斜。堅持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引導投資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區。嚴格執行投資項目用地、節能、 環保、安全等準入標準,有效遏制盲目擴張和重復建設。促進投資消費良性互動,把擴大投資和增加就業、改善民生有機結合起來,創造最終需求。明確界定政府投 資範圍,加強和規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管理,防範投資風險。規範國有企業投資行為,注重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鼓勵擴大民間投資,放寬市場準入,支援民間 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等領域。

三、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統籌城 鄉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強農惠農力度,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提高農業現代化水準和農民生活水準,建設農民幸福 生活的美好家園。

(8)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目標,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加大糧食主產區投入和利益補償。嚴格保護耕地,加快農村土地整理 復墾,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健全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發展現代種業,加快農業機械化。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高產、 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促進園藝產品、畜產品、水產品規模種養,加快發展設施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流通業,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 化、集約化。推進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發展節水農業。推廣清潔環保生產方式,治理農業面源污染。

(9)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 務。按照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要求,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以水利為重點,大幅增加投入,完 善建設和管護機制,推進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區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設,完善農村小微型水利設施,全面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繼續推進 農村電網改造,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氣建設,繼續改造農村危房,實施農村清潔工程,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品質和均衡發展水 準,推進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免費進程。加強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建設。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提高保障標準。深入推進開髮式扶貧,逐步提高扶貧標 準,加大扶貧投入,加快解決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的貧困問題,有序開展移民扶貧,實現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 

(10)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高農民職業技能和創收能力,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鼓勵農民優化種養結構、提高效益,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和價格形成機制,健全 農業補貼等支援保護制度,增加農民生產經營收入。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在產區佈局,發展農村非農產業,壯大縣域經濟,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

(11)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現有農村土地承包關係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在依法自願有償和加強服務基礎上完善土地承包經 營權流轉市場,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支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加快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業經營組織化程度。完善城 鄉平等的要素交換關係,促進土地增值收益和農村存款主要用於農業農村。按照節約用地、保障農民權益的要求推進徵地制度改革,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完 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和宅基地管理機制。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鼓勵有條件的地區以縣為單位建立社區銀行,發展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和小額信貸,健全農 業保險制度,改善農村金融服務。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集體林權和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認真總結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經驗, 積極探索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新途徑。

四、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

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根據科技進步新趨勢,發揮我國產業在全球經濟中的比較優勢,發展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

(12)改造提升製造業。製造業發展重點是優化結構,改善品種品質,增強產業配套能力,淘汰落後產能。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業,調整優化原材料工業,改造提 升消費品工業,促進製造業由大變強。完善依託國家重點工程發展重大技術裝備政策,提高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元器件研發和系統集成水準。支援企業技術改 造,增強新產品開發能力和品牌創建能力。合理引導企業兼併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發展擁有國際知名品牌和核心競爭力的大中型企業,提升小企業專業化分工協 作水準,促進企業組織結構優化。

(13)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科學判斷未來市場需求變化和技術發展趨勢,加強政策支援和規劃引 導,強化核心關鍵技術研發,突破重點領域,積極有序發展新一代資訊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加快形成先導 性、支柱性產業,切實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發揮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引領支撐作用,實施產業創新發展工程,加強財稅金融政策支援,推動高技術產業 做強做大。

(14)加快發展服務業。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建立公平、規範、透明的市場準入標準,探索 適合新型服務業態發展的市場管理辦法,調整稅費和土地、水、電等要素價格政策,營造有利於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和體制環境。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 業,積極發展旅遊業。拓展服務業新領域,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熱點,推進規模化、品牌化、網路化經營。推動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

(15)加強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建設。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加快新能源開發,推進傳統 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積極發展水電,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高效發展核電,加強電網建設,發展智慧電網,完善油氣管網,擴大油氣戰略儲備。按 照適度超前原則,統籌各種運輸方式發展,構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綜合運輸體系。推進國家運輸通道建設,基本建成國家快速鐵路網和高速公路網,發展高速鐵 路,加強省際通道和國省幹線公路建設,積極發展水運,完善港口和機場佈局,改革空域管理體制。

(16)全面提高資訊化水準。推動資訊 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快經濟社會各領域資訊化。發展和提升軟體產業。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加強重要資訊系統建設,強化地理、人口、金融、稅收、統計等基礎 資訊資源開發利用。實現電信網、廣播電視網、網際網路“三網融合”,構建寬帶、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國家資訊基礎設施。推進物聯網研發應用。以資訊共用、互 聯互通為重點,大力推進國家電子政務網路建設,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務和管理能力。確保基礎資訊網路和重要資訊系統安全。

(17)發展海洋經濟。堅持陸海統籌,制定和實施海洋發展戰略,提高海洋開發、控制、綜合管理能力∑學規劃海洋經濟發展,發展海洋油氣、運輸、漁業等產業,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加強漁港建設,保護海島、海岸帶和海洋生態環境。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維護我國海洋權益。 

五、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

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構築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逐步實現不同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科學制定城鎮化發展規劃,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

(18)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堅持把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放在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優先位置,給予特殊政策支援,發揮資源優勢和生態安全屏障作用,加強 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大力發展科技教育,支援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加大支援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區發展力度,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全面振興東北 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發揮產業和科技基礎較強的優勢,完善現代產業體系,促進資源枯竭地區轉型發展。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發揮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改善投 資環境,壯大優勢產業,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強化交通運輸樞紐地位。積極支援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發揮對全國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在更高層次參與國際經濟合作 和競爭,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和自主創新中走在全國前列。加強和完善跨區域合作機制,消除市場壁壘,促進要素流動,引導產業有序轉移。實行地 區互助政策,開展多種形式對口支援。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扶持力度。更好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在改革開放中 先行先試的重要作用。加快沿邊地區開發開放,加強國際通道、邊境城市和口岸建設,深入實施興邊富民行動。

(19)實施主體功能區戰 略。按照全國經濟合理佈局的要求,規範開發秩序,控制開發強度,形成高效、協調、可持續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對人口密集、開發強度偏高、資源環境負荷過重 的部分城市化地區要優化開發。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集聚人口和經濟條件較好的城市化地區要重點開發。對影響全局生態安全的重點生態功能區要限制大規 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鎮化開發。對依法設立的各級各類自然文化資源保護區和其他需要特殊保護的區域要禁止開發。基本形成適應主體功能區要求的法律法規、政 策和規劃體系,完善績效考核辦法和利益補償機制,引導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推進發展。

(20)完善城市化佈局和形態。按照統籌 規劃、合理佈局、完善功能、以大帶小的原則,遵循城市發展客觀規律,以大城市為依託,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 城鎮協調發展∑學規劃城市群內各城市功能定位和產業佈局,緩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區壓力,強化中小城市產業功能,增強小城鎮公共服務和居住功能,推進大中小城 市交通、通信、供電、供排水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和網路化發展。

(21)加強城鎮化管理。要把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為城 鎮居民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大城市要加強和改進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要根據實際放寬外來人口落戶條件。注重在制度上解決好農民工權益保護問 題。合理確定城市開發邊界,提高建成區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積過度擴張。城市規劃和建設要注重以人為本、節地節能、生態環保、安全實用、突出特色、保 護文化和自然遺產,強化規劃約束力,加強城市公用設施建設,預防和治理“城市病”。

加強土地、財稅、金融政策調節,加快住房資訊系統 建設,完善符合國情的住房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合理引導住房需求。強化各級政府職責,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加快棚戶區改造,發展公共租賃住房,增 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給。加強市場監管,規範房地產市場秩序,抑制投機需求,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

六、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準

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22)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抑制高耗能產 業過快增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強化節能目標責任考核,完善節能法規和標準,健全節能市場化機制和對企業的激勵與約束,實施重點節能工程,推廣先進節能技 術和產品,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抓好工業、建築、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節能。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增加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森林覆蓋率,增加蓄積量,增強固 碳能力。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特別是應對極端氣候事件能力建設。建立完善溫室氣體排放和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制度,加強氣候變化科學研究,加快低碳技術研發和應 用,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積極開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國際合作。

(23)大力發展迴圈經濟。以提高資 源產出效率為目標,加強規劃指導、財稅金融等政策支援,完善法律法規,實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進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迴圈經濟發展。加快資源迴圈利 用產業發展,加強礦產資源綜合利用,鼓勵產業廢物迴圈利用,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和垃圾分類回收制度,推進資源再生利用產業化—發應用源頭減量、迴圈利 用、再製造、零排放和產業鏈結技術,推廣迴圈經濟典型模式。

(24)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落實節約優先戰略,全面實行資源利用總量控 制、供需雙向調節、差別化管理。加強能源和礦產資源地質勘查、保護、合理開發,形成能源和礦產資源戰略接續區,建立重要礦產資源儲備體系。完善土地管理制 度,強化規劃和年度計劃管控,嚴格用途管制,健全節約土地標準,加強用地節地責任和考核。高度重視水安全,建設節水型社會,健全水資源配置體系,強化水資 源管理和有償使用,鼓勵海水淡化,嚴格控制地下水開採。

(25)加大環境保護力度。以解決飲用水不安全和空氣、土壤污染等損害群眾健 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加強綜合治理,明顯改善環境品質。落實減排目標責任制,強化污染物減排和治理,增加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種類,加快城鎮污水、垃圾 處理設施建設,加大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有效控制城市大氣、噪聲污染,加強重金屬、危險廢物、土壤污染治理,強化核與輻射監管能力。嚴格污染物排放標 準和環境影響評價,強化執法監督,健全重大環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保護科技和經濟政策,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費制度,建立多元環保投融資機 制,大力發展環保產業。

(26)加強生態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堅持保護優先和自然恢復為主,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實施 重大生態修復工程,鞏固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等成果,推進荒漠化、石漠化綜合治理,保護好草原和濕地。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加強重點生態 功能區保護和管理,增強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能力,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大江大河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增強城鄉防洪 能力。加快建立地質災害易發區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應急體系。加大重點區域地質災害治理力度,加強救援隊伍建設,提高物資保障水準。推 行自然災害風險評估,科學安排危險區域生產和生活設施的合理避讓。

七、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必須全面落實國家中長期科技、教育、人才規劃綱要,大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發展,發揮人才資源優勢,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奠定堅實科技和人力資源基礎。

(27)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增強共性、核心技術突破能力,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加快推進 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深入實施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工程。把科技進步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改善民生緊密結合起來,增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能力,在現代農業、裝備製造、生態環保、能源資源、資訊網路、新型材料、安全健康等領域取得新突破,在核心電子器件、極大型積體電路、系統軟體、轉基因新 品種、新藥創制等領域攻克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加強基礎前沿研究,在生命科學、空間海洋、地球科學、奈米科技等領域搶佔未來科技競爭制高點。

(28)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有機結合,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強化基礎性、前沿性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究平臺建 設,加強軍民科技資源集成融合,推進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建設,鼓勵發展科技仲介服務,深化科研經費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評價獎勵制度。重點引導 和支援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增強科研院所和高校創新動力,鼓勵大型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激 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發揮企業家和科技領軍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勵發明創造。強化支援企業創新和科研成果產業化的財稅金融政策,加大政府對基礎 研究的投入,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和開放共用,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培育和發展創業風險投資。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完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加強知識產權 創造、運用、保護、管理。 

(29)加快教育改革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按 照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品質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 律,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積極發展學前教育,鞏固提高義務教育品質和水準,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全面 提高高等教育品質,加快發展繼續教育,支援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發展,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教育管理體制、辦學體制,改 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品質評價、考試招生制度。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加快縮小教育差距。健全國家 資助制度,扶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業務水準,鼓勵優秀人才終身從教。增加教育投入,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以加強 薄弱環節和關鍵領域為重點,實施重大教育改革和發展項目。

(30)建設人才強國。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堅持服務發展、人才優先、以用為 本、創新機制、高端引領、整體開發的指導方針,加強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國內人才作用,積極引進和用好海外高層次人才。建立健全政 府宏觀管理、市場有效配置、單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擇業的體制機制,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明顯提高人力資本投資比重。營造尊重人才的社會環境、平等公開和 競爭擇優的制度環境,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改進人才管理方式,落實國家重大人才政策,抓好重大人才工程,推動人才事業全面發展。

八、加強社會建設,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社會管理能力建設,創新社會管理機制,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31)促進就業和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和小型微型企業,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鼓勵自主創業,促 進充分就業。健全統一規範靈活的人力資源市場,為勞動者提供優質高效的就業服務。加強職業培訓和擇業觀念教育,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把解決高校畢業生、農 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問題作為工作重點。做好退役軍人就業工作。加強勞動執法,完善勞動爭議處理機制,改善勞動條件,保障勞動者權益。發揮 政府、工會和企業作用,努力形成企業和職工利益共用機制,建立和諧勞動關係。

(32)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係。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 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 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創造條件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健全擴大就業增加勞動收入的發展環境和制度條件,促進機會公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保障職工工 資正常增長和支付。規範分配秩序,加強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努力扭轉城鄉、區域、行業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擴大趨勢。完善公務 員工資制度,深化事業單位收入分配製度改革。

(33)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加 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完善實施城鎮職工和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推動機關事 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進一步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實現跨省可接續。擴大社會保障覆蓋範圍,逐步提高保障標準。發展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發揮商業保險 補充性作用。實現城鄉社會救助全覆蓋。積極穩妥推進養老基金投資運營。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加強社會保障資訊網路建設,推進社會保障卡應用,實現精確管理。

(34)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要求,增加財政投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 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優先滿足群眾基本醫療衛生需求。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擴大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體 系,逐步提高保障標準。建立和完善以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為基礎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確保藥品品質和安全,加強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新增醫療衛生資源重 點向農村和城市社區傾斜,加強醫學人才特別是全科醫生培養,完善鼓勵全科醫生長期在基層服務政策。積極穩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探索形成各類城市醫院和基層 醫療機構合理分工和協作格局。堅持中西醫並重,支援中醫藥事業發展。積極防治重大傳染病、慢性病、職業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鼓勵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舉辦 醫療機構,促進有序競爭,加強監管,提高服務品質和效率,滿足群眾多樣化醫療衛生需求。 
(35)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逐 步完善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提高生殖健康水準,改善出生人口素質,遏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趨勢。堅持男女平等,切實保障婦女合法權益,加強未成年 人保護,發展婦女兒童事業。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注重發揮家庭和社區功能,優先發展社會養老服務,培育壯大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支援殘疾人事業發展,健全 殘疾人服務體系。

(36)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按照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強社會管理 法律、體制、能力建設。完善法律法規和政策,健全基層管理和服務體系,加強和改進基層黨組織工作,發揮群眾組織和社會組織作用,提高城鄉社區自治和服務功 能,形成社會管理和服務合力。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的工作體系,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調處化解矛盾 糾紛綜合平臺。暢通和規範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建立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把 各種不穩定因素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強安全生產,健全對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的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置 體系。做好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加強特殊人群幫教管理和服務工作,加大社會管理薄弱環節整治力度。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城鄉社區警務、群防群治等基層 基礎建設,加強政法隊伍建設,嚴格公正廉潔執法,增強公共安全和社會治安保障能力,加強重點地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密防範、依法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 切實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九、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弘揚中華文化,建設和諧文化,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 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

(37)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導愛國守法和敬業誠信, 構建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求、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和行為規範。深入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不斷拓 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志願服務。弘揚科學精神,加強人文關懷,注重心理疏導,培育奮發進取、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提倡修身律己、 尊老愛幼、勤勉做事、平實做人,推動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強化職業操守,支援創新創業,鼓勵勞動致富,發揚團隊精神。凈化社會文化環境,保 護青少年身心健康。綜合運用教育、法律、行政、輿論手段,引導人們知榮辱、講正氣、盡義務,形成扶正祛邪、懲惡揚善的社會風氣。

(38)推進文化創新。適應群眾文化需求新變化新要求,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使精神文化產品和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立足當代中國實踐,傳承優秀 民族文化,借鑒世界文明成果,反映人民主體地位和現實生活,提高文化產品品質,創作生產更多思想深刻、藝術精湛、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精品。推進學科體系、 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文化生產和傳播方式,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增強文化發展活力。

(39)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以 農村基層和中西部地區為重點,繼續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加強重要新聞媒體建設,重視網際網路等新興媒體 建設、運用、管理,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提高傳播能力。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在政府引導下發揮市場機制積極作用, 培育骨幹文化企業和戰略投資者,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進入,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增強多元化供給能力,滿足多樣化社會需求,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市場,推動文 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加強對外宣傳和文化交流,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強中華文化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增強人民體 質,提高競技運動水準,振奮民族精神。

十、加快改革攻堅步伐,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更加重視改革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明確改革優先順序和重點任務,進一 步調動各方面改革積極性,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 濟體制,使上層建築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變化,為科學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40)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 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營造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體制環境。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健 全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機制。加快國有大型企業改革。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健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收益分享制度。支援和引 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

(41)推進行政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 快推進政企分開,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繼續優化政府結構、行政層級、職能責任,降低行政成本,堅定推進大部門制 改革,在有條件的地方探索省直接管理縣(市)的體制。健全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機制,推進政務公開,增強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加強行 政問責制,改進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完善政府績效評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42)加快財稅體制改革。積極構建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 方式的財稅體制。在合理界定事權基礎上,按照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要求,進一步理順各級政府間財政分配關係。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加強縣級政府提 供基本公共服務財力保障。完善預算編制和執行管理制度,提高預算完整性和透明度。改革和完善稅收制度。擴大增值稅徵收範圍,相應調減營業稅等稅收,合理調 整消費稅範圍和稅率結構,完善有利於產業結構升級和服務業發展的稅收政策。逐步建立健全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繼續推進費改稅,全面改革資源 稅,開徵環境保護稅,研究推進房地產稅改革。逐步健全地方稅體系,賦予省級政府適當稅政管理許可權。

(43)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構建 逆週期的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框架。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改進外匯儲備經營管理,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 目可兌換。加強金融監管協調,建立健全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預警體系和處置機制。參與國際金融準則新一輪修訂,提升我國金融業穩健標準。建立存款保險制度。 深化政策性銀行體制改革。健全國有金融資產管理體制。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體制。

(44)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理順 煤、電、油、氣、水、礦產等資源類產品價格關係,完善重要商品、服務、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積極發展債 券市場,穩步發展場外交易市場和期貨市場。健全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資訊等要素市場,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完善市場法規和監管體制,規範市場秩 序。

(45)加快社會事業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會組織,支 援、引導其參與社會管理和服務。改革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引入競爭機制,擴大購買服務,實現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進非基本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 增強多層次供給能力,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

十一、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準

適應我國對外開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資為主轉向進口和出口、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並重的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不斷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 間,擴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匯合點,完善更加適應發展開放型經濟要求的體制機制,有效防範風險,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

(46)優化對外貿易結構。繼續穩定和拓展外需,保持現有出口競爭優勢,加快培育以技術、品牌、品質、服務為核心競爭力的新優勢,延長加工貿易國內增值 鏈,推進市場多元化,大力發展服務貿易,促進出口結構轉型升級。發揮進口對宏觀經濟平衡和結構調整的重要作用,促進貿易收支基本平衡。

(47)提高利用外資水準。利用外資要優化結構、豐富方式、拓寬渠道、提高品質,注重完善投資軟環境,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加大智力、人才和技術引 進工作力度,鼓勵外資企業在華設立研發中心,借鑒國際先進管理理念、制度、經驗,促進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擴大金融、物流等服務業對外開放,發展服務外 包,穩步開放教育、醫療、體育等領域,引進優質資源,提高服務業國際化水準。 

(48)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按照市場導向和企業 自主決策原則,引導各類所有制企業有序到境外投資合作。發展海外工程承包,擴大農業國際合作,深化國際能源資源互利合作,積極開展有利於改善當地民生的項 目合作。逐步發展我國大型跨國公司和跨國金融機構,提高國際化經營水準。擴大人民幣在跨境貿易和投資中的作用。做好海外投資環境研究,強化投資項目的科學 評估。提高綜合統籌能力,完善跨部門協調機制,加強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宏觀指導和服務。維護我國海外權益,防範各類風險。

(49) 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區域合作。推動國際經濟體系改革,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推動建立均衡、普惠、共贏的多邊貿易體制,反對各 種形式的保護主義。引導和推動區域合作進程,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深化同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務實合作,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援助。

十二、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起來,為實現“十二五”規劃而奮鬥

(50)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黨的領導是實現“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根本保證,必須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不斷提高黨領導 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水準。各級黨委要準確把握髮展趨勢,科學謀劃發展藍圖,努力創新發展模式,加強對發展的統籌協調,切實提高發展品質。推進學習型黨組織 建設,加強和改進幹部教育培訓,注重實踐鍛鍊,增強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能力。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創新和完善幹部選拔任用機 制,健全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考核評價制度,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用人導向。

(51)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 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 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鞏固和壯大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作用。切實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 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維護法制權威,推進依法行政、公正廉潔執法,加強普法教育,形成人人學 法守法的良好社會氛圍,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加強人權保障,促進人權事業全面發展。

(52)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在全面 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將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進程。堅持以毛澤東軍事思想、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江澤民國 防和軍隊建設思想為指導,把科學發展觀作為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貫徹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全面加強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加快軍隊機 械化資訊化複合發展,提高以打贏資訊化條件下局部戰爭能力為核心的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優化領導管理體制,健全聯合作戰指揮體 制,發展新型作戰力量,推動軍事理論、軍事技術、軍事組織、軍事管理創新。堅持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完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軍隊人才培養體系、軍隊保 障體系和國防動員體系。建設現代化武裝警察力量。深化全民國防教育,加強後備力量建設,密切軍政軍民團結。

(53)保持香港、澳門長 期繁榮穩定。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嚴格按照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辦事,全力支援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和政府 依法施政。加強內地和香港、澳門交流合作,繼續實施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深化粵港澳合作,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支援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 地位,增強產業創新能力,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支援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54)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 展和祖國統一大業。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和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全面貫徹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和六 點意見,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主題,反對“台獨”分裂活動。鞏固兩岸關係發展基礎,推進兩岸交往機制化進程,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深化兩岸經濟 合作,落實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促進雙向投資,加強新興產業、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合作。積極擴大兩岸各界往來,加強兩岸文化、教育等領域交流合作,依法保 護台灣同胞正當權益。充分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在推進兩岸交流合作中的先行先試作用。

(55)積極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高舉和平、發 展、合作旗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維護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同世界各國一道推動建設持久和 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擴大同發達國家的交流合作,增進相互信任,提高合作水準。深化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和務實合作,維護地區和平穩定,促進共同發展 繁榮。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深化傳統友誼,維護共同利益。深入開展多邊外交,積極參加國際合作。維護我國海外公民和企業正當權益。加強公共外交, 廣泛開展民間友好交往,推動人文交流,增進中國人民同各國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誼。

(56)全黨同志要充分發揮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 諧的先鋒模範作用。全體共產黨員要堅定不移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牢固樹立科學發展理念,積極落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決策部署。切實加強黨的基層 組織建設,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帶領廣大群眾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各級領導幹部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 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樹立正確政績觀,努力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健全對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執行情況紀律保障機制,確 保中央政令暢通。加強反腐倡廉建設,推進反腐倡廉制度創新,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深化黨性黨風黨紀教育,加強領導幹部廉潔自律和嚴格管理,嚴格權 力運行制約和監督,加大查辦違紀違法案件工作力度。大力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真抓實幹,堅決反對形式主 義、官僚主義,以優良黨風凝聚黨心民心,形成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力量。

全黨同志和全國各族人民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而奮鬥! 

 

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全文)

Wednesday, October 27, 2010

 

中國的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正式公文終於出現了.這次要仔細閱讀,好好了解相關被支持產業的行業狀況和投資機會.全文非常長篇,讀起來需要無比的耐性!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2010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
來源:新華網 2010年10月28日


“十二五”時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深刻認識並準確把握國內 外形勢新變化新特點,科學制定“十二五”規劃,對於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對於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 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1)“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時期是我國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國內外環境的複雜變化和重大風險挑戰,我們黨團結帶 領全國各族人民,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實施正確而有力的宏觀調控,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 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使國家面貌發生新的歷史性變化。我們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巨大衝擊,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良好態勢,併為長 遠可持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我們戰勝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勝利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 務。經過五年努力奮鬥,我國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 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譜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創造的精神財富 影響深遠。

(2)“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國內外環境。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世情、國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 新的階段性特徵。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 我們要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科學把握髮展規律,主動適應環境變化,有效化解各種矛盾,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出現新變化,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國際環境總體上有利於我 國和平發展。同時,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全球需求結構出現明顯變化,圍繞市場、資源、人才、技術、標準等的競爭更加激烈,氣候變 化以及能源資源安全、糧食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抬頭,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複雜。我們必須堅持以更廣闊的視野,冷靜觀察,沉著 應對,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經濟分工中的新定位,積極創造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從國內看,工業化、資訊化、 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人均國民收入穩步增加,經濟結構轉型加快,市場需求潛力巨大,資金供給充裕,科技和教育整體水準提升,勞動力素質改善, 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體制活力顯著增強,政府宏觀調控和應對複雜局面能力明顯提高,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社會大局保持穩定,我們完全有條件推動經濟社會發 展和綜合國力再上新臺階。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主要是,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投資和消費關係 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仍然薄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社會矛盾明顯增多, 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較多。我們必須科學判斷和準確把握髮展趨勢,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加快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情。 

(3)制定“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制定“十二五”規劃,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 科學發展觀,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深化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 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成果,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以科 學發展為主題,是時代的要求,關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我國是擁有十三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仍是解決我國 所有問題的關鍵。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 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性新特 徵。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堅持在發展中促 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基本要求是:

——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 業,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統籌城鄉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區域良性互動、協調發 展。

——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 人才第一資源作用,提高教育現代化水準,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壯大創新人才隊伍,推動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加快建設創新 型國家。

——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優先位置,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深入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節約能源,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發展迴圈經濟,推廣低碳技術,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堅定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改革,加快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實施互利共贏 的開放戰略,與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共同分享發展機遇。(4)“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十二五”規劃要具有戰略性、前瞻性、指導 性,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重大部署緊密銜接,與到二0二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緊密銜接。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 的主要目標是:

——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價格總水準基本穩定,就業持續增加,國際收支趨向基本平衡,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明顯提高。

——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居民消費率上升,服務業比重和城鎮化水準提高,城鄉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增強。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生態環境品質明顯改善。

——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顯增加,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貧困人口顯著減少,人民生活品質和水準不斷提高。

——社會建設明顯加強。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穩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不斷提高。社會 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社會管理制度趨於完善,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改革開放不斷深化。財稅金融、要素價格、壟斷行業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明顯進展,政府職能加快轉變,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互利共贏開放格局進一步形成。

經過全國人民共同努力奮鬥,要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抵禦風險能力顯著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明顯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 


二、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堅持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戰略,必須充分挖掘我國內需的巨大潛力,著力破解制約擴大內需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

(5)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成果是“十二五”時期的重要任務。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 期的關係,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針對性和靈活性,提高宏觀調控的科學性和預見性,防範各類潛在風險,避免經濟大的起落。把短期調控政策 和長期發展政策有機結合起來,加強各項政策協調配合,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6)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 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進一步釋放城鄉居民消費潛力,逐步使我國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大力發展服務業和中小企業,增加就業 創業機會。要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著力提高城鄉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強居民消費能力。要增加政府支出用於改善民生和社會事業比 重,擴大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費預期。要加強市場流通體系建設,發展新型消費業態,拓展新興服務消費,完善鼓 勵消費的政策,改善消費環境,保護消費者權益,積極促進消費結構升級。要合理引導消費行為,發展節能環保型消費品,倡導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文明、節約、綠 色、低碳消費模式。

(7)調整優化投資結構。發揮投資對擴大內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資合理增長,優化投資結構,完善投資體制機制,提 高投資品質和效益,有效拉動經濟增長。“十二五”前期要確保國家擴大內需的重點在建和續建項目順利完成併發揮效益。發揮產業政策作用,引導投資進一步向民 生和社會事業、農業農村、科技創新、生態環保、資源節約等領域傾斜。堅持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引導投資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區。嚴格執行投資項目用地、節能、 環保、安全等準入標準,有效遏制盲目擴張和重復建設。促進投資消費良性互動,把擴大投資和增加就業、改善民生有機結合起來,創造最終需求。明確界定政府投 資範圍,加強和規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管理,防範投資風險。規範國有企業投資行為,注重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鼓勵擴大民間投資,放寬市場準入,支援民間 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等領域。

三、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統籌城 鄉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強農惠農力度,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提高農業現代化水準和農民生活水準,建設農民幸福 生活的美好家園。

(8)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目標,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加大糧食主產區投入和利益補償。嚴格保護耕地,加快農村土地整理 復墾,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健全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發展現代種業,加快農業機械化。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高產、 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促進園藝產品、畜產品、水產品規模種養,加快發展設施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流通業,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 化、集約化。推進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發展節水農業。推廣清潔環保生產方式,治理農業面源污染。

(9)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 務。按照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要求,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以水利為重點,大幅增加投入,完 善建設和管護機制,推進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區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設,完善農村小微型水利設施,全面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繼續推進 農村電網改造,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氣建設,繼續改造農村危房,實施農村清潔工程,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品質和均衡發展水 準,推進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免費進程。加強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建設。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提高保障標準。深入推進開髮式扶貧,逐步提高扶貧標 準,加大扶貧投入,加快解決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的貧困問題,有序開展移民扶貧,實現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 

(10)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高農民職業技能和創收能力,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鼓勵農民優化種養結構、提高效益,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和價格形成機制,健全 農業補貼等支援保護制度,增加農民生產經營收入。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在產區佈局,發展農村非農產業,壯大縣域經濟,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

(11)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現有農村土地承包關係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在依法自願有償和加強服務基礎上完善土地承包經 營權流轉市場,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支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加快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業經營組織化程度。完善城 鄉平等的要素交換關係,促進土地增值收益和農村存款主要用於農業農村。按照節約用地、保障農民權益的要求推進徵地制度改革,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完 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和宅基地管理機制。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鼓勵有條件的地區以縣為單位建立社區銀行,發展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和小額信貸,健全農 業保險制度,改善農村金融服務。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集體林權和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認真總結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經驗, 積極探索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新途徑。

四、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

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根據科技進步新趨勢,發揮我國產業在全球經濟中的比較優勢,發展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

(12)改造提升製造業。製造業發展重點是優化結構,改善品種品質,增強產業配套能力,淘汰落後產能。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業,調整優化原材料工業,改造提 升消費品工業,促進製造業由大變強。完善依託國家重點工程發展重大技術裝備政策,提高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元器件研發和系統集成水準。支援企業技術改 造,增強新產品開發能力和品牌創建能力。合理引導企業兼併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發展擁有國際知名品牌和核心競爭力的大中型企業,提升小企業專業化分工協 作水準,促進企業組織結構優化。

(13)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科學判斷未來市場需求變化和技術發展趨勢,加強政策支援和規劃引 導,強化核心關鍵技術研發,突破重點領域,積極有序發展新一代資訊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加快形成先導 性、支柱性產業,切實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發揮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引領支撐作用,實施產業創新發展工程,加強財稅金融政策支援,推動高技術產業 做強做大。

(14)加快發展服務業。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建立公平、規範、透明的市場準入標準,探索 適合新型服務業態發展的市場管理辦法,調整稅費和土地、水、電等要素價格政策,營造有利於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和體制環境。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 業,積極發展旅遊業。拓展服務業新領域,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熱點,推進規模化、品牌化、網路化經營。推動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

(15)加強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建設。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加快新能源開發,推進傳統 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積極發展水電,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高效發展核電,加強電網建設,發展智慧電網,完善油氣管網,擴大油氣戰略儲備。按 照適度超前原則,統籌各種運輸方式發展,構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綜合運輸體系。推進國家運輸通道建設,基本建成國家快速鐵路網和高速公路網,發展高速鐵 路,加強省際通道和國省幹線公路建設,積極發展水運,完善港口和機場佈局,改革空域管理體制。

(16)全面提高資訊化水準。推動資訊 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快經濟社會各領域資訊化。發展和提升軟體產業。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加強重要資訊系統建設,強化地理、人口、金融、稅收、統計等基礎 資訊資源開發利用。實現電信網、廣播電視網、網際網路“三網融合”,構建寬帶、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國家資訊基礎設施。推進物聯網研發應用。以資訊共用、互 聯互通為重點,大力推進國家電子政務網路建設,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務和管理能力。確保基礎資訊網路和重要資訊系統安全。

(17)發展海洋經濟。堅持陸海統籌,制定和實施海洋發展戰略,提高海洋開發、控制、綜合管理能力∑學規劃海洋經濟發展,發展海洋油氣、運輸、漁業等產業,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加強漁港建設,保護海島、海岸帶和海洋生態環境。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維護我國海洋權益。 

五、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

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構築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逐步實現不同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科學制定城鎮化發展規劃,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

(18)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堅持把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放在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優先位置,給予特殊政策支援,發揮資源優勢和生態安全屏障作用,加強 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大力發展科技教育,支援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加大支援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區發展力度,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全面振興東北 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發揮產業和科技基礎較強的優勢,完善現代產業體系,促進資源枯竭地區轉型發展。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發揮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改善投 資環境,壯大優勢產業,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強化交通運輸樞紐地位。積極支援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發揮對全國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在更高層次參與國際經濟合作 和競爭,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和自主創新中走在全國前列。加強和完善跨區域合作機制,消除市場壁壘,促進要素流動,引導產業有序轉移。實行地 區互助政策,開展多種形式對口支援。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扶持力度。更好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在改革開放中 先行先試的重要作用。加快沿邊地區開發開放,加強國際通道、邊境城市和口岸建設,深入實施興邊富民行動。

(19)實施主體功能區戰 略。按照全國經濟合理佈局的要求,規範開發秩序,控制開發強度,形成高效、協調、可持續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對人口密集、開發強度偏高、資源環境負荷過重 的部分城市化地區要優化開發。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集聚人口和經濟條件較好的城市化地區要重點開發。對影響全局生態安全的重點生態功能區要限制大規 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鎮化開發。對依法設立的各級各類自然文化資源保護區和其他需要特殊保護的區域要禁止開發。基本形成適應主體功能區要求的法律法規、政 策和規劃體系,完善績效考核辦法和利益補償機制,引導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推進發展。

(20)完善城市化佈局和形態。按照統籌 規劃、合理佈局、完善功能、以大帶小的原則,遵循城市發展客觀規律,以大城市為依託,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 城鎮協調發展∑學規劃城市群內各城市功能定位和產業佈局,緩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區壓力,強化中小城市產業功能,增強小城鎮公共服務和居住功能,推進大中小城 市交通、通信、供電、供排水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和網路化發展。

(21)加強城鎮化管理。要把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為城 鎮居民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大城市要加強和改進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要根據實際放寬外來人口落戶條件。注重在制度上解決好農民工權益保護問 題。合理確定城市開發邊界,提高建成區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積過度擴張。城市規劃和建設要注重以人為本、節地節能、生態環保、安全實用、突出特色、保 護文化和自然遺產,強化規劃約束力,加強城市公用設施建設,預防和治理“城市病”。

加強土地、財稅、金融政策調節,加快住房資訊系統 建設,完善符合國情的住房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合理引導住房需求。強化各級政府職責,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加快棚戶區改造,發展公共租賃住房,增 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給。加強市場監管,規範房地產市場秩序,抑制投機需求,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

六、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準

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22)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抑制高耗能產 業過快增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強化節能目標責任考核,完善節能法規和標準,健全節能市場化機制和對企業的激勵與約束,實施重點節能工程,推廣先進節能技 術和產品,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抓好工業、建築、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節能。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增加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森林覆蓋率,增加蓄積量,增強固 碳能力。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特別是應對極端氣候事件能力建設。建立完善溫室氣體排放和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制度,加強氣候變化科學研究,加快低碳技術研發和應 用,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積極開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國際合作。

(23)大力發展迴圈經濟。以提高資 源產出效率為目標,加強規劃指導、財稅金融等政策支援,完善法律法規,實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進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迴圈經濟發展。加快資源迴圈利 用產業發展,加強礦產資源綜合利用,鼓勵產業廢物迴圈利用,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和垃圾分類回收制度,推進資源再生利用產業化—發應用源頭減量、迴圈利 用、再製造、零排放和產業鏈結技術,推廣迴圈經濟典型模式。

(24)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落實節約優先戰略,全面實行資源利用總量控 制、供需雙向調節、差別化管理。加強能源和礦產資源地質勘查、保護、合理開發,形成能源和礦產資源戰略接續區,建立重要礦產資源儲備體系。完善土地管理制 度,強化規劃和年度計劃管控,嚴格用途管制,健全節約土地標準,加強用地節地責任和考核。高度重視水安全,建設節水型社會,健全水資源配置體系,強化水資 源管理和有償使用,鼓勵海水淡化,嚴格控制地下水開採。

(25)加大環境保護力度。以解決飲用水不安全和空氣、土壤污染等損害群眾健 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加強綜合治理,明顯改善環境品質。落實減排目標責任制,強化污染物減排和治理,增加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種類,加快城鎮污水、垃圾 處理設施建設,加大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有效控制城市大氣、噪聲污染,加強重金屬、危險廢物、土壤污染治理,強化核與輻射監管能力。嚴格污染物排放標 準和環境影響評價,強化執法監督,健全重大環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保護科技和經濟政策,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費制度,建立多元環保投融資機 制,大力發展環保產業。

(26)加強生態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堅持保護優先和自然恢復為主,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實施 重大生態修復工程,鞏固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等成果,推進荒漠化、石漠化綜合治理,保護好草原和濕地。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加強重點生態 功能區保護和管理,增強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能力,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大江大河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增強城鄉防洪 能力。加快建立地質災害易發區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應急體系。加大重點區域地質災害治理力度,加強救援隊伍建設,提高物資保障水準。推 行自然災害風險評估,科學安排危險區域生產和生活設施的合理避讓。

七、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必須全面落實國家中長期科技、教育、人才規劃綱要,大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發展,發揮人才資源優勢,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奠定堅實科技和人力資源基礎。

(27)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增強共性、核心技術突破能力,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加快推進 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深入實施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工程。把科技進步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改善民生緊密結合起來,增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能力,在現代農業、裝備製造、生態環保、能源資源、資訊網路、新型材料、安全健康等領域取得新突破,在核心電子器件、極大型積體電路、系統軟體、轉基因新 品種、新藥創制等領域攻克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加強基礎前沿研究,在生命科學、空間海洋、地球科學、奈米科技等領域搶佔未來科技競爭制高點。

(28)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有機結合,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強化基礎性、前沿性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究平臺建 設,加強軍民科技資源集成融合,推進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建設,鼓勵發展科技仲介服務,深化科研經費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評價獎勵制度。重點引導 和支援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增強科研院所和高校創新動力,鼓勵大型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激 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發揮企業家和科技領軍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勵發明創造。強化支援企業創新和科研成果產業化的財稅金融政策,加大政府對基礎 研究的投入,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和開放共用,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培育和發展創業風險投資。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完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加強知識產權 創造、運用、保護、管理。 

(29)加快教育改革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按 照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品質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 律,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積極發展學前教育,鞏固提高義務教育品質和水準,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全面 提高高等教育品質,加快發展繼續教育,支援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發展,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教育管理體制、辦學體制,改 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品質評價、考試招生制度。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加快縮小教育差距。健全國家 資助制度,扶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業務水準,鼓勵優秀人才終身從教。增加教育投入,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以加強 薄弱環節和關鍵領域為重點,實施重大教育改革和發展項目。

(30)建設人才強國。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堅持服務發展、人才優先、以用為 本、創新機制、高端引領、整體開發的指導方針,加強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國內人才作用,積極引進和用好海外高層次人才。建立健全政 府宏觀管理、市場有效配置、單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擇業的體制機制,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明顯提高人力資本投資比重。營造尊重人才的社會環境、平等公開和 競爭擇優的制度環境,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改進人才管理方式,落實國家重大人才政策,抓好重大人才工程,推動人才事業全面發展。

八、加強社會建設,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社會管理能力建設,創新社會管理機制,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31)促進就業和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和小型微型企業,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鼓勵自主創業,促 進充分就業。健全統一規範靈活的人力資源市場,為勞動者提供優質高效的就業服務。加強職業培訓和擇業觀念教育,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把解決高校畢業生、農 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問題作為工作重點。做好退役軍人就業工作。加強勞動執法,完善勞動爭議處理機制,改善勞動條件,保障勞動者權益。發揮 政府、工會和企業作用,努力形成企業和職工利益共用機制,建立和諧勞動關係。

(32)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係。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 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 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創造條件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健全擴大就業增加勞動收入的發展環境和制度條件,促進機會公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保障職工工 資正常增長和支付。規範分配秩序,加強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努力扭轉城鄉、區域、行業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擴大趨勢。完善公務 員工資制度,深化事業單位收入分配製度改革。

(33)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加 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完善實施城鎮職工和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推動機關事 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進一步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實現跨省可接續。擴大社會保障覆蓋範圍,逐步提高保障標準。發展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發揮商業保險 補充性作用。實現城鄉社會救助全覆蓋。積極穩妥推進養老基金投資運營。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加強社會保障資訊網路建設,推進社會保障卡應用,實現精確管理。

(34)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要求,增加財政投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 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優先滿足群眾基本醫療衛生需求。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擴大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體 系,逐步提高保障標準。建立和完善以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為基礎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確保藥品品質和安全,加強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新增醫療衛生資源重 點向農村和城市社區傾斜,加強醫學人才特別是全科醫生培養,完善鼓勵全科醫生長期在基層服務政策。積極穩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探索形成各類城市醫院和基層 醫療機構合理分工和協作格局。堅持中西醫並重,支援中醫藥事業發展。積極防治重大傳染病、慢性病、職業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鼓勵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舉辦 醫療機構,促進有序競爭,加強監管,提高服務品質和效率,滿足群眾多樣化醫療衛生需求。 
(35)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逐 步完善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提高生殖健康水準,改善出生人口素質,遏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趨勢。堅持男女平等,切實保障婦女合法權益,加強未成年 人保護,發展婦女兒童事業。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注重發揮家庭和社區功能,優先發展社會養老服務,培育壯大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支援殘疾人事業發展,健全 殘疾人服務體系。

(36)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按照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強社會管理 法律、體制、能力建設。完善法律法規和政策,健全基層管理和服務體系,加強和改進基層黨組織工作,發揮群眾組織和社會組織作用,提高城鄉社區自治和服務功 能,形成社會管理和服務合力。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的工作體系,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調處化解矛盾 糾紛綜合平臺。暢通和規範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建立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把 各種不穩定因素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強安全生產,健全對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的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置 體系。做好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加強特殊人群幫教管理和服務工作,加大社會管理薄弱環節整治力度。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城鄉社區警務、群防群治等基層 基礎建設,加強政法隊伍建設,嚴格公正廉潔執法,增強公共安全和社會治安保障能力,加強重點地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密防範、依法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 切實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九、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弘揚中華文化,建設和諧文化,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 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

(37)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導愛國守法和敬業誠信, 構建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求、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和行為規範。深入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不斷拓 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志願服務。弘揚科學精神,加強人文關懷,注重心理疏導,培育奮發進取、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提倡修身律己、 尊老愛幼、勤勉做事、平實做人,推動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強化職業操守,支援創新創業,鼓勵勞動致富,發揚團隊精神。凈化社會文化環境,保 護青少年身心健康。綜合運用教育、法律、行政、輿論手段,引導人們知榮辱、講正氣、盡義務,形成扶正祛邪、懲惡揚善的社會風氣。

(38)推進文化創新。適應群眾文化需求新變化新要求,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使精神文化產品和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立足當代中國實踐,傳承優秀 民族文化,借鑒世界文明成果,反映人民主體地位和現實生活,提高文化產品品質,創作生產更多思想深刻、藝術精湛、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精品。推進學科體系、 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文化生產和傳播方式,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增強文化發展活力。

(39)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以 農村基層和中西部地區為重點,繼續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加強重要新聞媒體建設,重視網際網路等新興媒體 建設、運用、管理,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提高傳播能力。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在政府引導下發揮市場機制積極作用, 培育骨幹文化企業和戰略投資者,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進入,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增強多元化供給能力,滿足多樣化社會需求,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市場,推動文 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加強對外宣傳和文化交流,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強中華文化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增強人民體 質,提高競技運動水準,振奮民族精神。

十、加快改革攻堅步伐,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更加重視改革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明確改革優先順序和重點任務,進一 步調動各方面改革積極性,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 濟體制,使上層建築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變化,為科學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40)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 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營造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體制環境。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健 全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機制。加快國有大型企業改革。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健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收益分享制度。支援和引 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

(41)推進行政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 快推進政企分開,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繼續優化政府結構、行政層級、職能責任,降低行政成本,堅定推進大部門制 改革,在有條件的地方探索省直接管理縣(市)的體制。健全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機制,推進政務公開,增強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加強行 政問責制,改進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完善政府績效評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42)加快財稅體制改革。積極構建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 方式的財稅體制。在合理界定事權基礎上,按照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要求,進一步理順各級政府間財政分配關係。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加強縣級政府提 供基本公共服務財力保障。完善預算編制和執行管理制度,提高預算完整性和透明度。改革和完善稅收制度。擴大增值稅徵收範圍,相應調減營業稅等稅收,合理調 整消費稅範圍和稅率結構,完善有利於產業結構升級和服務業發展的稅收政策。逐步建立健全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繼續推進費改稅,全面改革資源 稅,開徵環境保護稅,研究推進房地產稅改革。逐步健全地方稅體系,賦予省級政府適當稅政管理許可權。

(43)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構建 逆週期的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框架。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改進外匯儲備經營管理,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 目可兌換。加強金融監管協調,建立健全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預警體系和處置機制。參與國際金融準則新一輪修訂,提升我國金融業穩健標準。建立存款保險制度。 深化政策性銀行體制改革。健全國有金融資產管理體制。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體制。

(44)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理順 煤、電、油、氣、水、礦產等資源類產品價格關係,完善重要商品、服務、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積極發展債 券市場,穩步發展場外交易市場和期貨市場。健全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資訊等要素市場,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完善市場法規和監管體制,規範市場秩 序。

(45)加快社會事業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會組織,支 援、引導其參與社會管理和服務。改革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引入競爭機制,擴大購買服務,實現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進非基本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 增強多層次供給能力,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

十一、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準

適應我國對外開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資為主轉向進口和出口、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並重的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不斷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 間,擴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匯合點,完善更加適應發展開放型經濟要求的體制機制,有效防範風險,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

(46)優化對外貿易結構。繼續穩定和拓展外需,保持現有出口競爭優勢,加快培育以技術、品牌、品質、服務為核心競爭力的新優勢,延長加工貿易國內增值 鏈,推進市場多元化,大力發展服務貿易,促進出口結構轉型升級。發揮進口對宏觀經濟平衡和結構調整的重要作用,促進貿易收支基本平衡。

(47)提高利用外資水準。利用外資要優化結構、豐富方式、拓寬渠道、提高品質,注重完善投資軟環境,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加大智力、人才和技術引 進工作力度,鼓勵外資企業在華設立研發中心,借鑒國際先進管理理念、制度、經驗,促進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擴大金融、物流等服務業對外開放,發展服務外 包,穩步開放教育、醫療、體育等領域,引進優質資源,提高服務業國際化水準。 

(48)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按照市場導向和企業 自主決策原則,引導各類所有制企業有序到境外投資合作。發展海外工程承包,擴大農業國際合作,深化國際能源資源互利合作,積極開展有利於改善當地民生的項 目合作。逐步發展我國大型跨國公司和跨國金融機構,提高國際化經營水準。擴大人民幣在跨境貿易和投資中的作用。做好海外投資環境研究,強化投資項目的科學 評估。提高綜合統籌能力,完善跨部門協調機制,加強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宏觀指導和服務。維護我國海外權益,防範各類風險。

(49) 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區域合作。推動國際經濟體系改革,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推動建立均衡、普惠、共贏的多邊貿易體制,反對各 種形式的保護主義。引導和推動區域合作進程,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深化同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務實合作,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援助。

十二、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起來,為實現“十二五”規劃而奮鬥

(50)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黨的領導是實現“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根本保證,必須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不斷提高黨領導 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水準。各級黨委要準確把握髮展趨勢,科學謀劃發展藍圖,努力創新發展模式,加強對發展的統籌協調,切實提高發展品質。推進學習型黨組織 建設,加強和改進幹部教育培訓,注重實踐鍛鍊,增強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能力。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創新和完善幹部選拔任用機 制,健全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考核評價制度,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用人導向。

(51)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 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 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鞏固和壯大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作用。切實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 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維護法制權威,推進依法行政、公正廉潔執法,加強普法教育,形成人人學 法守法的良好社會氛圍,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加強人權保障,促進人權事業全面發展。

(52)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在全面 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將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進程。堅持以毛澤東軍事思想、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江澤民國 防和軍隊建設思想為指導,把科學發展觀作為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貫徹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全面加強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加快軍隊機 械化資訊化複合發展,提高以打贏資訊化條件下局部戰爭能力為核心的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優化領導管理體制,健全聯合作戰指揮體 制,發展新型作戰力量,推動軍事理論、軍事技術、軍事組織、軍事管理創新。堅持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完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軍隊人才培養體系、軍隊保 障體系和國防動員體系。建設現代化武裝警察力量。深化全民國防教育,加強後備力量建設,密切軍政軍民團結。

(53)保持香港、澳門長 期繁榮穩定。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嚴格按照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辦事,全力支援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和政府 依法施政。加強內地和香港、澳門交流合作,繼續實施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深化粵港澳合作,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支援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 地位,增強產業創新能力,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支援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54)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 展和祖國統一大業。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和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全面貫徹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和六 點意見,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主題,反對“台獨”分裂活動。鞏固兩岸關係發展基礎,推進兩岸交往機制化進程,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深化兩岸經濟 合作,落實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促進雙向投資,加強新興產業、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合作。積極擴大兩岸各界往來,加強兩岸文化、教育等領域交流合作,依法保 護台灣同胞正當權益。充分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在推進兩岸交流合作中的先行先試作用。

(55)積極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高舉和平、發 展、合作旗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維護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同世界各國一道推動建設持久和 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擴大同發達國家的交流合作,增進相互信任,提高合作水準。深化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和務實合作,維護地區和平穩定,促進共同發展 繁榮。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深化傳統友誼,維護共同利益。深入開展多邊外交,積極參加國際合作。維護我國海外公民和企業正當權益。加強公共外交, 廣泛開展民間友好交往,推動人文交流,增進中國人民同各國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誼。

(56)全黨同志要充分發揮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 諧的先鋒模範作用。全體共產黨員要堅定不移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牢固樹立科學發展理念,積極落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決策部署。切實加強黨的基層 組織建設,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帶領廣大群眾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各級領導幹部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 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樹立正確政績觀,努力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健全對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執行情況紀律保障機制,確 保中央政令暢通。加強反腐倡廉建設,推進反腐倡廉制度創新,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深化黨性黨風黨紀教育,加強領導幹部廉潔自律和嚴格管理,嚴格權 力運行制約和監督,加大查辦違紀違法案件工作力度。大力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真抓實幹,堅決反對形式主 義、官僚主義,以優良黨風凝聚黨心民心,形成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力量。

全黨同志和全國各族人民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而奮鬥! 

 

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27 Oct 10 - 期指結算日

期指結算日

每逢期指結算日,大巿通常較反覆,主要受投資者轉倉活動影響,而巿場往往會從這些轉倉活動,一窺基金大戶的部署,以預測未來巿況。以港股為例,期指每月結算前夕通常都較波動,一般來說,期貨期權轉倉時,未平倉合約(Open Interest)會出現四個情況。

■ 若大巿上升,未平倉合約亦上升,對大巿是利好訊號,代表好友信心增強,後巿有力再上;
■ 若大巿上升,未平倉合約下跌,則通常是基金空頭回補;
■ 若大巿下跌,未平倉合約亦下跌,則可能是多頭平倉,顯示投資者斬倉後大巿可能見底;
■ 若大巿下跌,未平倉合約上升,則可能是大戶正在沽空,是大巿向下的訊號。

以上所指是「未平倉合約淨數」,淨數是以所有結算系統參與者 (如證券行, 銀行)內不同結算戶口的淨期指倉數計算。若大戶在少數證券行/銀行開大量新倉時(不論是好倉淡倉),淨數就會明顯增加,相反大戶在少數證券行/銀行大量平倉則淨數會明顯減少。

另一方面 如果「未平倉合約總數」增加,即是市場上的人開新合約數目增加,新合約可以買升,也可以買跌,只會預示市場波幅增加,對預測後市升跌方向啟示不大。

期貨是一個零和遊戲(zero-sum game),有人做期指好倉,亦會有人做期指淡倉;有買賣兩方,期指合約才能成交。期貨是有期限的,在期限到期當日,稱之為結算日。

轉倉活動審視後巿去向

香港期指的最後交易日及結算日分別為該月最後第二個營業日及最後交易日後之第一個營業日,凡在期指結算當日,若買賣即月期指的投資者未有平倉,所持期指均會自動平倉,而最後結算價為最後交易日每5分鐘恒生指數報價的平均值,及以現金結算。


範例
■ 合約月份     最後交易日 / 到期日   最後結算日 
■ 2010年09月 2010年09月29日 2010年09月30日
■ 2010年10月 2010年10月28日 2010年10月29日
■ 2010年11月 2010年11月29日 2010年11月30日
■ 2010年12月 2010年12月30日 2010年12月31日

若投資者覺得自己所持的倉是正確,例如在二月做期指淡倉,認為三月份恒生指數也是向淡,可以把二月份的期指合約平掉,然後再做三月期指淡倉,這種把期指續期的做法,就叫做「轉倉」。

美國三個月轉一次倉

單是港股一月一次的期指結算,往往已令巿場駐足觀望,可以想像美國三個月轉一次倉的四期結算的影響力將更大。每年的3、6、9、12月的第三個星期五為 四期結算日,四期包括股票指數期貨、股票指數期權、股票期權、和股票期貨,當中以股票指數期貨和股票期權較為活躍和重要。最近的四期結算日在3月19日, 投資者屆時可視乎四期的轉倉活動,審視後巿去向。除了四期結算外,本周還有外匯期貨的結算日,每逢3、6、9和12月的第三個星期一是外匯期貨的結算日。

恒生指數期貨 - 未平倉合約

■ 信誠證券 恒生指數期貨 - 未平倉合約 成交統計
http://218.103.124.207/Dta/Default.asp

■ HKEx Daily Statistics - Hang Seng Index Futures
http://www.hkex.com.hk/eng/stat/dmstat/marksum/DailyStatistics_F1_HSI.htm


節錄:

1. 投資學堂 :探討期指結算

27 Oct 10 - 期指結算日

期指結算日

每逢期指結算日,大巿通常較反覆,主要受投資者轉倉活動影響,而巿場往往會從這些轉倉活動,一窺基金大戶的部署,以預測未來巿況。以港股為例,期指每月結算前夕通常都較波動,一般來說,期貨期權轉倉時,未平倉合約(Open Interest)會出現四個情況。

■ 若大巿上升,未平倉合約亦上升,對大巿是利好訊號,代表好友信心增強,後巿有力再上;
■ 若大巿上升,未平倉合約下跌,則通常是基金空頭回補;
■ 若大巿下跌,未平倉合約亦下跌,則可能是多頭平倉,顯示投資者斬倉後大巿可能見底;
■ 若大巿下跌,未平倉合約上升,則可能是大戶正在沽空,是大巿向下的訊號。

以上所指是「未平倉合約淨數」,淨數是以所有結算系統參與者 (如證券行, 銀行)內不同結算戶口的淨期指倉數計算。若大戶在少數證券行/銀行開大量新倉時(不論是好倉淡倉),淨數就會明顯增加,相反大戶在少數證券行/銀行大量平倉則淨數會明顯減少。

另一方面 如果「未平倉合約總數」增加,即是市場上的人開新合約數目增加,新合約可以買升,也可以買跌,只會預示市場波幅增加,對預測後市升跌方向啟示不大。

期貨是一個零和遊戲(zero-sum game),有人做期指好倉,亦會有人做期指淡倉;有買賣兩方,期指合約才能成交。期貨是有期限的,在期限到期當日,稱之為結算日。

轉倉活動審視後巿去向

香港期指的最後交易日及結算日分別為該月最後第二個營業日及最後交易日後之第一個營業日,凡在期指結算當日,若買賣即月期指的投資者未有平倉,所持期指均會自動平倉,而最後結算價為最後交易日每5分鐘恒生指數報價的平均值,及以現金結算。


範例
■ 合約月份     最後交易日 / 到期日   最後結算日 
■ 2010年09月 2010年09月29日 2010年09月30日
■ 2010年10月 2010年10月28日 2010年10月29日
■ 2010年11月 2010年11月29日 2010年11月30日
■ 2010年12月 2010年12月30日 2010年12月31日

若投資者覺得自己所持的倉是正確,例如在二月做期指淡倉,認為三月份恒生指數也是向淡,可以把二月份的期指合約平掉,然後再做三月期指淡倉,這種把期指續期的做法,就叫做「轉倉」。

美國三個月轉一次倉

單是港股一月一次的期指結算,往往已令巿場駐足觀望,可以想像美國三個月轉一次倉的四期結算的影響力將更大。每年的3、6、9、12月的第三個星期五為 四期結算日,四期包括股票指數期貨、股票指數期權、股票期權、和股票期貨,當中以股票指數期貨和股票期權較為活躍和重要。最近的四期結算日在3月19日, 投資者屆時可視乎四期的轉倉活動,審視後巿去向。除了四期結算外,本周還有外匯期貨的結算日,每逢3、6、9和12月的第三個星期一是外匯期貨的結算日。

恒生指數期貨 - 未平倉合約

■ 信誠證券 恒生指數期貨 - 未平倉合約 成交統計
http://218.103.124.207/Dta/Default.asp

■ HKEx Daily Statistics - Hang Seng Index Futures
http://www.hkex.com.hk/eng/stat/dmstat/marksum/DailyStatistics_F1_HSI.htm


節錄:

1. 投資學堂 :探討期指結算

2010年10月4日 星期一

Quantitative Easing = 通漲???

星期一, 十月 04, 2010



自從Federal Reserve推出"Quantitiave Easing 2 (QE2)"後,全球股市升勢持續,而2010年9月亦是恆生指數和DJIA全年表現最好的一個月份.

筆者最常聽到對QE2的說法(基本上所謂的專家同師奶的說法分別不大)是:
- Federal Reserve推出QE等於印銀紙
- 因此美元會貶值
- 惡性通漲是難以避免
- 資產價格因此會大漲
- 惡性通漲和美元貶值亦會令美債的泡沫爆破

看似十分順理成章的推論其實有多有效?? 坦白說,實際上是漏洞百出,大家只要理解QE的定義便會一目了然.

看 一看在Wikipedia對"QE"的定義,QE只是"Federal Reserve"的"Open Market Operation",Federal Reserve只需要在市場內向金融機構(主要為銀行)購買債券(主要為政府債券, Treasuries),其直接效果是銀行的儲備(Reserve).

Quantitative Easing (Source: Wikipedia)
The term quantitative easing (QE) describes a monetary policy used by central banks to increase the supply of money by increasing the excess reserves of the banking system. This policy is usually invoked when the normal methods to control the money supply have failed, i.e the bank interest rate, discount rate and/or interbank interest rate are either at, or close to, zero.

A central bank implements QE by first crediting its own account with money it has created ex nihilo ("out of nothing").[1] It then purchases financial assets, including government bonds,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and corporate bonds, from banks and othe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a process referred to as open market operations. The purchases, by way of account deposits, give banks the excess reserves required for them to create new money, and thus a hopeful stimulation of the economy, by the process of deposit multiplication from increased lending in the fractional reserve banking system.

理論上,銀行的儲備增加後,是有能力借出更多的錢.若果私人機購和私人個戶願意向銀行借入更多的錢去進行投資和消費,那麼便發生"Money Multiplier Effect",這仍是Federal Reserve十分樂意見到的事情.

但是這些"樂意見到的事情"是十分依賴"Private Sector"是否願意去借入更多的錢,否則只不過是令銀行的儲備增加而已(所謂的Liquidity Trap).

換 個角度來看,這僅是"Demand/Supply"的問題,QE是為了增加銀行體系內的"貨幣供應(Monetary Supply)",但若果"Private Sector"不願意(或沒有需要)去借入更多的錢的話,"Monetary (Loan)Demand"仍即沒有變化,仍即所謂的"供應過剩(Over-Supply)".

事實上,自2009年初開始,歐美銀行的貸款(Loan Balance)並沒有增加(甚至下降),原因十分簡單 ---> De-leveraging Process

記性好的讀者可能仍記得在泡沫爆破後,日本於1990年至2003年所發生的事情,亦是"De-leveraging".


再回顧大多數人所謂對QE的觀念:- Federal Reserve推出QE等於印銀紙 ---> Federal Reserve只是向銀行購買債券,亦即戶口轉移(Account Transfer)
- 因此美元會貶值 ---> 見上
- 惡性通漲是難以避免 ---> 若然"Private Sector"不願借入更多,經濟放緩的後果是通縮(Deflation)
- 資產價格因此會大漲 ---> 見上
- 惡性通漲和美元貶值亦會令美債的泡沫爆破 ---> Federal Reserve購買債券,可能令美債價格上升

以上的看法對於中期(未來6至12個月)的經濟和金融市場的走勢較為有效.

當然,短期股票市場走勢主要受到人群情緒(Psychology)以及"供求(Supply/Demand)"等因素左右,可以忽略所謂的基本因素.換句說話,中短期炒股的"Logic"未必與中期的基本因素有關......"As long as the stocks rally, who cares the reason(s) behind".

然而,若然以未來6至12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為投資目標,那麼便需要具備更明智的"Insights",而非依靠人云亦云的看法!!

Quantitative Easing = 通漲???

星期一, 十月 04, 2010



自從Federal Reserve推出"Quantitiave Easing 2 (QE2)"後,全球股市升勢持續,而2010年9月亦是恆生指數和DJIA全年表現最好的一個月份.

筆者最常聽到對QE2的說法(基本上所謂的專家同師奶的說法分別不大)是:
- Federal Reserve推出QE等於印銀紙
- 因此美元會貶值
- 惡性通漲是難以避免
- 資產價格因此會大漲
- 惡性通漲和美元貶值亦會令美債的泡沫爆破

看似十分順理成章的推論其實有多有效?? 坦白說,實際上是漏洞百出,大家只要理解QE的定義便會一目了然.

看 一看在Wikipedia對"QE"的定義,QE只是"Federal Reserve"的"Open Market Operation",Federal Reserve只需要在市場內向金融機構(主要為銀行)購買債券(主要為政府債券, Treasuries),其直接效果是銀行的儲備(Reserve).

Quantitative Easing (Source: Wikipedia)
The term quantitative easing (QE) describes a monetary policy used by central banks to increase the supply of money by increasing the excess reserves of the banking system. This policy is usually invoked when the normal methods to control the money supply have failed, i.e the bank interest rate, discount rate and/or interbank interest rate are either at, or close to, zero.

A central bank implements QE by first crediting its own account with money it has created ex nihilo ("out of nothing").[1] It then purchases financial assets, including government bonds,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and corporate bonds, from banks and othe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a process referred to as open market operations. The purchases, by way of account deposits, give banks the excess reserves required for them to create new money, and thus a hopeful stimulation of the economy, by the process of deposit multiplication from increased lending in the fractional reserve banking system.

理論上,銀行的儲備增加後,是有能力借出更多的錢.若果私人機購和私人個戶願意向銀行借入更多的錢去進行投資和消費,那麼便發生"Money Multiplier Effect",這仍是Federal Reserve十分樂意見到的事情.

但是這些"樂意見到的事情"是十分依賴"Private Sector"是否願意去借入更多的錢,否則只不過是令銀行的儲備增加而已(所謂的Liquidity Trap).

換 個角度來看,這僅是"Demand/Supply"的問題,QE是為了增加銀行體系內的"貨幣供應(Monetary Supply)",但若果"Private Sector"不願意(或沒有需要)去借入更多的錢的話,"Monetary (Loan)Demand"仍即沒有變化,仍即所謂的"供應過剩(Over-Supply)".

事實上,自2009年初開始,歐美銀行的貸款(Loan Balance)並沒有增加(甚至下降),原因十分簡單 ---> De-leveraging Process

記性好的讀者可能仍記得在泡沫爆破後,日本於1990年至2003年所發生的事情,亦是"De-leveraging".


再回顧大多數人所謂對QE的觀念:- Federal Reserve推出QE等於印銀紙 ---> Federal Reserve只是向銀行購買債券,亦即戶口轉移(Account Transfer)
- 因此美元會貶值 ---> 見上
- 惡性通漲是難以避免 ---> 若然"Private Sector"不願借入更多,經濟放緩的後果是通縮(Deflation)
- 資產價格因此會大漲 ---> 見上
- 惡性通漲和美元貶值亦會令美債的泡沫爆破 ---> Federal Reserve購買債券,可能令美債價格上升

以上的看法對於中期(未來6至12個月)的經濟和金融市場的走勢較為有效.

當然,短期股票市場走勢主要受到人群情緒(Psychology)以及"供求(Supply/Demand)"等因素左右,可以忽略所謂的基本因素.換句說話,中短期炒股的"Logic"未必與中期的基本因素有關......"As long as the stocks rally, who cares the reason(s) behind".

然而,若然以未來6至12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為投資目標,那麼便需要具備更明智的"Insights",而非依靠人云亦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