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

美股的利差模型(二) 10年9月21日 09:23

今日繼續討論股票與債券投資的資產分布問題。
 
昨 日提到,目前股票相對債券的股息回報率,是戰後以來最吸引的水平。對上一次股票息率遠高於債券息率,已經是1930年代中期至戰後初期那段極為動盪的年 代。當時投資者存在一個基本的信念,就是只有債券才可視為投資,而股票則應全數視為投機。對於當時的市場環境,格拉罕(Benjamin Graham)及多德(David Dodd)合著的《證券分析》一書,有詳細的描述。
 
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令到多家百年老店沒頂,而倖存的金融機構中,不少為了掙扎求存,亦已改變過往的經營模式,當中包括減少銀行的財務槓桿,以及個別跨國投資銀行改以商業銀行形式經營。
 
讀者應該知道,本人自2005年至今,一直看好黃金的價格走勢。那是基於我相信我們正踏入通脹長周期。亦是基於上述原因,自去年初以來,我認為投資磚頭及黃金,是最佳防衛通脹的工具。
 
由 於黃金並不能產生現金流,而金礦股涉及的經營風險太高──金礦公司利潤不足沒人可憐,一旦利潤超出預期,政府將有很大誘因徵收礦產稅及暴利稅,就如 2006年大陸向三家國營石油公司所徵收的暴利稅一樣。澳洲最近亦提出徵收巨額的礦產稅,引發一陣子的礦產股拋售潮,連本港上市的中信泰富(267),亦同樣受到牽連。因此,我們認為較佳的工具,在於投資於去年市盈率只有單位數字(而今市盈率是12-16倍)的珠寶零售商。
 
過去一年,我似乎低估了金融機構信貸萎縮對通脹的壓抑作用。結果是資金沒有大舉流入股票市場,而是流入息率本已很低的債券市場,將債券利率由極低水平,進一步推低至歷史新低水平。
 
雖 然銀行仍未肯大舉放貸,觀乎債券市場、黃金及本港個別行業的股票價格走勢看,市場確實是游資充斥,而且風險胃納仍在。環球股市在過去一年紋風不動,與其說 是因為經濟前景欠佳,不如說是市場對國家財政投以不信任票。以香港的H股及國內的A股市場為例,指數成份股過半由政策風險較大的金融及地產股組成,而內房 股受到國家政策多番打擊,內銀的信貸,說穿了不過是政府的政策工具。結果是,投資者逐漸遠離上述不依市場機制運作的上市企業,造就了內需股份一個小型的資 產泡沫。
 
究竟上述的悶局幾時會有突破?我認為主要的關鍵還在於利率,以及影響利率的通脹。如果利潤有見底回升的苗頭,而通脹仍未嚴重惡化之前,將是股票市場上升周期的黃金階段。

1 則留言:

  1. Angus:您好Vincent,看完<>一文,有些地方不太明白。文中提到『目前標普500指數的股息回報率,高於一年期倫敦銀行同業拆息約1.2厘,比較2002-2003年期間對上一次熊市的息差還要高。最近有外資大行建議投資者棄股從債,就是利用上述「利差模型」(dividend yield gap model),比較兩個資產類別的投資回報率,計算何者的回報較為吸引。』為何股息回報率高於銀行同業拆息,外資大行建議投資者棄股從債呢?

    Angus,首先,你要問的問題是,投資的終極目標是甚麼?如果終極目標是為了爭取最大化的投資回報。而投資回報有兩部份:1)股息(利息)回報;2)資產增值回報。

    我們知道,資產增值部份佔投資回報一個很大的比重。因此,我們認為做投資,最佳的選擇仍然是具業務增長潛力的股票,而非股價較帳面值偏低的股票,因為這些股份的股本回報率通常都很低。

    從個別股份的層面看,「股息高於債息或銀行同業拆息某個百分點」並不構成建議投資者「棄債從股」的基礎。

    從宏觀的層面看,理論上亦應如此,因為如果經濟前景暗淡無光,企業盈利增長受到限制,甚至拖累企業盈利有回落的風險,則股票息率高於現行利率,不足以支持投資者棄債從股。

    不過,做投資最忌擔驚受怕,為未來的日子不必要地憂慮。上述的利差模型,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記錄,已將過往多年來重大的經濟上落等變量考慮在內。如果宏觀形勢不至於出現根本性的新轉變,則息率的差異,從宏觀的層面看,仍然是投資者下投資決定的依據。

    當然,如果要概括所有的可能性,我們將得不到一個邏輯上完美的結論。因為未來股息可能會減少(因企業盈利可能減少),債息可能會急升(因通脹急升),兩者同時發行,將出現末日派教徒看到的投資風險:股票與債券同時步入熊市。

    因此,建議投資者「棄債從股」者,起碼是相信當今的宏觀經濟形勢不會進一步惡化。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