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平安人壽10月全國推廣電子保單

中國平安今日宣布,旗下平安人壽在全國11家機構試點推廣2個月的電子保單服務取得突破之後,決定10月1日正式在全國46家機構推廣。
電子保單是指將傳統紙質保險合同以數據電文的形式代替,投保人在保單承保後通過保險公司提供的個人安全電子服務平台查閱其電子保單的內容。據悉,平安人壽是國內首家對傳統業務員銷售渠道的客戶提供電子保單服務的保險企業。
據 介紹,傳統紙質保單承保後需經過打印、物流才能送達投保人,電子保單在承保後即可發出,且在送達過程中沒有人爲幹預,減少信息泄露風險,投保人可隨時隨地 通過保險公司官網查詢保單內容,不用擔心保單的保存、遺失、破損。在辦理電子保單的保全、理賠業務時,客戶只需提供證件即可辦理。
網易財經

平安人壽10月全國推廣電子保單

中國平安今日宣布,旗下平安人壽在全國11家機構試點推廣2個月的電子保單服務取得突破之後,決定10月1日正式在全國46家機構推廣。
電子保單是指將傳統紙質保險合同以數據電文的形式代替,投保人在保單承保後通過保險公司提供的個人安全電子服務平台查閱其電子保單的內容。據悉,平安人壽是國內首家對傳統業務員銷售渠道的客戶提供電子保單服務的保險企業。
據 介紹,傳統紙質保單承保後需經過打印、物流才能送達投保人,電子保單在承保後即可發出,且在送達過程中沒有人爲幹預,減少信息泄露風險,投保人可隨時隨地 通過保險公司官網查詢保單內容,不用擔心保單的保存、遺失、破損。在辦理電子保單的保全、理賠業務時,客戶只需提供證件即可辦理。
網易財經

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中國平安投資深商行增值170億元

 2010年9月29日星期三
四年前,投資平安銀行前身——深圳市商業銀行(下稱“深商行”),四年後,兩行整合“平深戀”修成正果,中國平安(601318.SH,02318.HK)在短短幾年間獲得“增值”回報高達170億元。
中國平安于9月15日發布公告稱,據中聯資産評估有限公司出具的報告,按收益現值法(亦稱收益法),平安銀行股東權益在2010年6月30日的評估值爲290.8億元,其中平安集團持有平安銀行90.75%股權,價值爲263.9億元。


根據經中國平安和深發展雙方董事會通過的重組預案,上述90.75%的平安銀行股份將轉讓給深發展,深發展將向平安集團定向增發16.38億股,每股定價爲17.75元。


上述預案還有待雙方股東大會和監管部門通過,深發展和中國平安的股東大會分別將于9月30日和11月1日召開。
不少分析人士認爲,目前持有深發展29.99%股份的中國平安作爲關聯方,需要回避在深發展股東大會上的表決,深發展其余70%股份的股東將是該方案能否順利通過的關鍵。

4年增值近170億

2005年底,深商行總股本爲16億股,2006年平安集團在報告期內以每股1元的價格,向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深圳市財政局等11家單位,購買了10.08億股,占深商行總股本的63%;之後平安集團再向另外幾家股東購買了661萬股平安銀行股份。
2006年,深商行向平安集團以每股1元定向增發39.02億股。2006年底,平安集團合計持有49.17億股平安銀行股份,占總股本的89.36%,此時,平安銀行總股本爲55.02億股。
2007年8月,深商行更名爲平安銀行。
2009年,平安銀行按每10股配5.79股向全體股東配售31.62億股,以截至2008年12月31日每股淨資産1.58元作爲配股價格,之後平安集團控股平安銀行達到90.75%,合共78.25億股,處于絕對控股地位。


經《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測算,2006年平安集團投資深商行的成本爲49.17億元,2009年則約爲46億元,合共總成本爲95億元左右,從4年前入股深商行開始到即將轉讓平安銀行股份,按評估值263.9億元計算,深商行增值約爲169億元。

每股淨資産曾經爲負

深 商行2006年年報顯示,2005年年底每股淨資産調爲-0.17元,是因爲“本行于2006年重組改制後開始執行現行會計制度,並按照現行會計制度對 2005年度財務數據進行了追溯調整”。而其2006年年報是由安永華明會計師事務所深圳分所審計核定,屬于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


深商行2005年年報由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審定,同樣爲無保留意見,每股淨資産卻爲1.5元,兩家國際知名會計師事務所審定的財務報告出現較大差異。


中國平安新聞發言人盛瑞生向本報記者解釋,2006年平安集團正式入股深商行之前,聘請了獨立第三方對深商行的財務狀況進行重新評估,得出深商行2006年每股淨資産爲負數的結果;而在平安集團入股深商行後,進行了大規模的投資,包括大量網點的建設和發展信用卡業務。

深發展確保平穩過渡

平安集團一位高管向本報記者表示,平安和深發展在文化上有一定差距,因此在整合過程中,進展如何,還有很多不確定的地方,雙方都難以心中有數。


平安集團品牌宣傳部向本報記者提供的一份資料顯示,深發展澄清,近日有媒體關于“深發展漲薪應對人員流失”的報道並不屬實。


該資料顯示,深發展稱,對比去年的人員流失率,整體來看,無論是分行還是總行層面,銀行人員的流失率都沒有上升;另外,深發展銀行廣州分行某副行長離職時間爲2008年,並非部分媒體報道的2010年,其離職原因與兩行整合無關。


深發展貫徹績效導向的薪酬機制,每年會根據業務績效考核給予優秀的員工不同幅度的加薪,未來兩行整合過程中,會堅持“不裁員、不降級”的核心原則,確保平穩過渡。


理查德·傑克遜上周表示,兩行未來品牌名稱還沒有確定,正在做仔細的調研,也需要監管部門審批,未來兩家銀行必定有一家要更名。他透露,希望可以利用平安的品牌優勢。
“新的銀行,在未來全國商業銀行格局中要做出"平安"的特點。”平安集團總經理張子欣也曾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中國平安投資深商行增值170億元

 2010年9月29日星期三
四年前,投資平安銀行前身——深圳市商業銀行(下稱“深商行”),四年後,兩行整合“平深戀”修成正果,中國平安(601318.SH,02318.HK)在短短幾年間獲得“增值”回報高達170億元。
中國平安于9月15日發布公告稱,據中聯資産評估有限公司出具的報告,按收益現值法(亦稱收益法),平安銀行股東權益在2010年6月30日的評估值爲290.8億元,其中平安集團持有平安銀行90.75%股權,價值爲263.9億元。


根據經中國平安和深發展雙方董事會通過的重組預案,上述90.75%的平安銀行股份將轉讓給深發展,深發展將向平安集團定向增發16.38億股,每股定價爲17.75元。


上述預案還有待雙方股東大會和監管部門通過,深發展和中國平安的股東大會分別將于9月30日和11月1日召開。
不少分析人士認爲,目前持有深發展29.99%股份的中國平安作爲關聯方,需要回避在深發展股東大會上的表決,深發展其余70%股份的股東將是該方案能否順利通過的關鍵。

4年增值近170億

2005年底,深商行總股本爲16億股,2006年平安集團在報告期內以每股1元的價格,向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深圳市財政局等11家單位,購買了10.08億股,占深商行總股本的63%;之後平安集團再向另外幾家股東購買了661萬股平安銀行股份。
2006年,深商行向平安集團以每股1元定向增發39.02億股。2006年底,平安集團合計持有49.17億股平安銀行股份,占總股本的89.36%,此時,平安銀行總股本爲55.02億股。
2007年8月,深商行更名爲平安銀行。
2009年,平安銀行按每10股配5.79股向全體股東配售31.62億股,以截至2008年12月31日每股淨資産1.58元作爲配股價格,之後平安集團控股平安銀行達到90.75%,合共78.25億股,處于絕對控股地位。


經《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測算,2006年平安集團投資深商行的成本爲49.17億元,2009年則約爲46億元,合共總成本爲95億元左右,從4年前入股深商行開始到即將轉讓平安銀行股份,按評估值263.9億元計算,深商行增值約爲169億元。

每股淨資産曾經爲負

深 商行2006年年報顯示,2005年年底每股淨資産調爲-0.17元,是因爲“本行于2006年重組改制後開始執行現行會計制度,並按照現行會計制度對 2005年度財務數據進行了追溯調整”。而其2006年年報是由安永華明會計師事務所深圳分所審計核定,屬于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


深商行2005年年報由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審定,同樣爲無保留意見,每股淨資産卻爲1.5元,兩家國際知名會計師事務所審定的財務報告出現較大差異。


中國平安新聞發言人盛瑞生向本報記者解釋,2006年平安集團正式入股深商行之前,聘請了獨立第三方對深商行的財務狀況進行重新評估,得出深商行2006年每股淨資産爲負數的結果;而在平安集團入股深商行後,進行了大規模的投資,包括大量網點的建設和發展信用卡業務。

深發展確保平穩過渡

平安集團一位高管向本報記者表示,平安和深發展在文化上有一定差距,因此在整合過程中,進展如何,還有很多不確定的地方,雙方都難以心中有數。


平安集團品牌宣傳部向本報記者提供的一份資料顯示,深發展澄清,近日有媒體關于“深發展漲薪應對人員流失”的報道並不屬實。


該資料顯示,深發展稱,對比去年的人員流失率,整體來看,無論是分行還是總行層面,銀行人員的流失率都沒有上升;另外,深發展銀行廣州分行某副行長離職時間爲2008年,並非部分媒體報道的2010年,其離職原因與兩行整合無關。


深發展貫徹績效導向的薪酬機制,每年會根據業務績效考核給予優秀的員工不同幅度的加薪,未來兩行整合過程中,會堅持“不裁員、不降級”的核心原則,確保平穩過渡。


理查德·傑克遜上周表示,兩行未來品牌名稱還沒有確定,正在做仔細的調研,也需要監管部門審批,未來兩家銀行必定有一家要更名。他透露,希望可以利用平安的品牌優勢。
“新的銀行,在未來全國商業銀行格局中要做出"平安"的特點。”平安集團總經理張子欣也曾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宇龙酷派成为印度运营商TATA供应商

網誌日期:2010-09-29 08:41 (2369.HK)全资子公司宇龙酷派营销系统副总经理李留群8月28日透露,宇龙酷派已经成功成为印度电信运营商TATA的供应商,而TATA在公司定制的手机产品将于9月正式出货。
李留群是在当日举行的中印手机采购交流会上对《第一财经日报》作出上述表示的。
李留群并透露,“公司已经将印度作为战略发展市场。”除TATA外,宇龙酷派还是印度第一大CDMA运营商reliance的供应商。上半年宇龙酷派海外市场收入同比增长300%以上,其中,印度市场收入占海外市场总收入的比重超过50%。
李留群还表示,目前宇龙酷派在印度的10个大城市都设有代表处,并正携手TATA和reliance两大电信运营共建酷派手机品牌直营店,预计到年底品牌直营店数量将突破1000家,目前已建成200家。
reliance目前拥有7000万CDMA用户,TATA拥有4000万CDMA用户,二者均为印度WCDMA运营商。

宇龙酷派成为印度运营商TATA供应商

網誌日期:2010-09-29 08:41 (2369.HK)全资子公司宇龙酷派营销系统副总经理李留群8月28日透露,宇龙酷派已经成功成为印度电信运营商TATA的供应商,而TATA在公司定制的手机产品将于9月正式出货。
李留群是在当日举行的中印手机采购交流会上对《第一财经日报》作出上述表示的。
李留群并透露,“公司已经将印度作为战略发展市场。”除TATA外,宇龙酷派还是印度第一大CDMA运营商reliance的供应商。上半年宇龙酷派海外市场收入同比增长300%以上,其中,印度市场收入占海外市场总收入的比重超过50%。
李留群还表示,目前宇龙酷派在印度的10个大城市都设有代表处,并正携手TATA和reliance两大电信运营共建酷派手机品牌直营店,预计到年底品牌直营店数量将突破1000家,目前已建成200家。
reliance目前拥有7000万CDMA用户,TATA拥有4000万CDMA用户,二者均为印度WCDMA运营商。

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

張化橋:未來數年將迎來資産價格大牛市

2010年9月28日星期二

我很崇拜的一位基金經理曾經告誡我,Analyze,but do not predict (分析,但不要預測)。他說,對政治、經濟和企業我們都要認真研究,但不要預測未來,不要預測股票指數的點位,或者單個股票或者房子在未來的價格,更不要用錢去表達你的預測。
當 然,這位智者的意思不是叫我完全不做預測。作為投資者,我必須有一個最起碼的預測,我的投資終究能賺錢。否則,把錢存到銀行不是更好嗎?這位智者解釋道, 優秀公司的股票終究會上漲,但是在時間上你是無法把握的。在有些情況下,你可能只需要等幾天或幾周,但在另外的情況下,你可能要等幾年甚至更久。很多人聲 稱自己是長線投資者,但真正做到長期投資的人太少了,因為耐心的等待也許是一個考驗人的孤獨的遊戲。當貴的股票變得越來越貴,便宜的股票變得越來越便宜 時,即使最有信心的人們也終于放棄了他們的信念。九十年代,很多投資者一直成功地抵抗了互聯網泡沫的誘惑,但在那個泡沫即將破滅的關鍵時刻突然意志薄弱, 功虧一簣。
世界上有大量的對衝基金用數學模型作為投資的主要甚至唯一指導。比如,兩只股票的價格的相互關係,兩種貨幣的相互關係,股票與可轉換債 券的關係,幾種不同的利率之間的關係,不同商品的比價變動,等等。在一般情況下,聰明的基金經理們可以通過數學模型或者回歸分析等找到這樣和那樣的規律。 讓我舉一個過分簡單化的例子。在過去10年,甲股票一般比乙股票貴40%,如果有一段時間,甲股票突然比乙股票貴了70%,這時候就會有對衝基金拋空甲股 票,買入乙股票,等待這種巨大的差距恢復到原來的40%。但是,問題在于,世界上的例外太多了。這種差距不僅有可能得不到恢復,還有可能加大。
在 2008年前的幾十年裏,不同類別的資產,如黃金,其他礦產品,和股票的價格似乎不相幹。所以,以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的基金會為代表的投資者們在最近十年 裏基本上把他們的風險分散策略建立在這些資產的價格相對獨立的前提之下。當然,這種獨立性也包括各種資產在地域上的分散化。但是,2008年全球銀行危機 爆發時,所有這些相對的獨立性以及原有的資產價格比例關係全部破裂了,使大量的資產管理公司蒙受了巨大的損失,或者被迫關門。有人可能辯解,“可是 2008年的大危機是百年不遇的,只有在這種時候,那些規律才被打破”。真的嗎?在本人不算長的投資銀行生涯裏(16年),我就經歷過了1997年的亞洲 危機,2000年互聯網泡沫的破滅,2008年全球性的危機,以及若幹比較小型的動蕩。資本市場上的多數規律或相關關係都會被這些動蕩所衝破。
最 後留下來的只有一條規律:“世事不確定,不可測”。如果你一定要做預測,明智的辦法是,不做短期預測,只做中長期預測,只做中長期內方向性的模糊預測。我 們經常看到評論員們急于頻繁地發布他們的預測,而且是短期內(幾個月內)各種資產價格(股價,樓價,銅價或匯率)的預測。當然,做這樣的預測,出錯誤是必 然的,不出錯誤是偶然的。市場上有深諳其道的人們常常講此笑話,“你可以預測時間,你也可以預測價格,但千萬不要同時預測兩者”。
買窩輪或者權證 就是做短期預測的實際表現,因為窩輪一般只有幾個月的期限,過了期限它們就變得一文不值。預測股票在一兩年內的目標價格當然也屬于高危行為。只做中長期預 測(而在短期內,比如一兩年內,完全把自己當傻瓜),這也需要你有抗風險的能力,不能靠借貸來購買股票,或者把負債率控制在安全的范圍內。
對基本 面的分析已經十分不容易,而即使你把它弄明白了,它也可以被各種因素拖後或者抵消。這就使投資預測變成了雙倍的困難。很多人自吹自擂,“去年我成功地預見 了這或那,而忘記了一個大實話:一個完全停止了的鐘每天也會有兩次的正確”。大量的所謂專家都是碰運氣,把什麼事情蒙對了一兩次而榮升專家的。我在 1998年以後,也因為在股市上蒙對了一兩回,而連續5年被國際基金經理們評為最佳中國分析員,而且人們很慷慨,完全忘記我屢屢出錯的時候。要獲得專家頭 銜真容易。
在此,筆者鬥膽做個長期預測:未來數年我們將迎來資產價格的大牛市!
雖然我明白做預測是很危險的,但我還是忍不住做一個長期 的,方向性的,模糊的預測。我認為,未來幾年或者十年我們有可能經歷世界上少見的資產價格大牛市。我的理論基本上可以分為這樣幾個內容:(1)全球長期的 經濟增長率在放慢,資產回報率在下降,投資機會在減少;(2)廠商承擔得起和願意支付的利率已經永久性地下降了;(3)在銀行費用率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存 款利率也已經永久性地下降了;(4)各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高負債也決定了中央銀行必須(和必然)盡量保持低利率,以便減少政府還本付息的壓力;(5) 中長期的低利率必然導致資產價格的上漲。市場會迫使我們改變我們長期以來所習慣的市盈率(租金回報率,等等);(6)香港的資產價格有可能長期跑贏國內的 資產價格,因為兩地有利率環境(和通貨膨脹率)的巨大差異。
作者簡介:張化橋,現任瑞銀投資銀行中國區副總經理。在擔任瑞銀中國研究部主管期間,曾連續四年(2001-04年)榮膺《亞洲貨幣》評選的“最佳中國分析師”殊榮。著有《一個分析師的醒悟》。
來源: 中國證券報

張化橋:未來數年將迎來資産價格大牛市

2010年9月28日星期二

我很崇拜的一位基金經理曾經告誡我,Analyze,but do not predict (分析,但不要預測)。他說,對政治、經濟和企業我們都要認真研究,但不要預測未來,不要預測股票指數的點位,或者單個股票或者房子在未來的價格,更不要用錢去表達你的預測。
當 然,這位智者的意思不是叫我完全不做預測。作為投資者,我必須有一個最起碼的預測,我的投資終究能賺錢。否則,把錢存到銀行不是更好嗎?這位智者解釋道, 優秀公司的股票終究會上漲,但是在時間上你是無法把握的。在有些情況下,你可能只需要等幾天或幾周,但在另外的情況下,你可能要等幾年甚至更久。很多人聲 稱自己是長線投資者,但真正做到長期投資的人太少了,因為耐心的等待也許是一個考驗人的孤獨的遊戲。當貴的股票變得越來越貴,便宜的股票變得越來越便宜 時,即使最有信心的人們也終于放棄了他們的信念。九十年代,很多投資者一直成功地抵抗了互聯網泡沫的誘惑,但在那個泡沫即將破滅的關鍵時刻突然意志薄弱, 功虧一簣。
世界上有大量的對衝基金用數學模型作為投資的主要甚至唯一指導。比如,兩只股票的價格的相互關係,兩種貨幣的相互關係,股票與可轉換債 券的關係,幾種不同的利率之間的關係,不同商品的比價變動,等等。在一般情況下,聰明的基金經理們可以通過數學模型或者回歸分析等找到這樣和那樣的規律。 讓我舉一個過分簡單化的例子。在過去10年,甲股票一般比乙股票貴40%,如果有一段時間,甲股票突然比乙股票貴了70%,這時候就會有對衝基金拋空甲股 票,買入乙股票,等待這種巨大的差距恢復到原來的40%。但是,問題在于,世界上的例外太多了。這種差距不僅有可能得不到恢復,還有可能加大。
在 2008年前的幾十年裏,不同類別的資產,如黃金,其他礦產品,和股票的價格似乎不相幹。所以,以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的基金會為代表的投資者們在最近十年 裏基本上把他們的風險分散策略建立在這些資產的價格相對獨立的前提之下。當然,這種獨立性也包括各種資產在地域上的分散化。但是,2008年全球銀行危機 爆發時,所有這些相對的獨立性以及原有的資產價格比例關係全部破裂了,使大量的資產管理公司蒙受了巨大的損失,或者被迫關門。有人可能辯解,“可是 2008年的大危機是百年不遇的,只有在這種時候,那些規律才被打破”。真的嗎?在本人不算長的投資銀行生涯裏(16年),我就經歷過了1997年的亞洲 危機,2000年互聯網泡沫的破滅,2008年全球性的危機,以及若幹比較小型的動蕩。資本市場上的多數規律或相關關係都會被這些動蕩所衝破。
最 後留下來的只有一條規律:“世事不確定,不可測”。如果你一定要做預測,明智的辦法是,不做短期預測,只做中長期預測,只做中長期內方向性的模糊預測。我 們經常看到評論員們急于頻繁地發布他們的預測,而且是短期內(幾個月內)各種資產價格(股價,樓價,銅價或匯率)的預測。當然,做這樣的預測,出錯誤是必 然的,不出錯誤是偶然的。市場上有深諳其道的人們常常講此笑話,“你可以預測時間,你也可以預測價格,但千萬不要同時預測兩者”。
買窩輪或者權證 就是做短期預測的實際表現,因為窩輪一般只有幾個月的期限,過了期限它們就變得一文不值。預測股票在一兩年內的目標價格當然也屬于高危行為。只做中長期預 測(而在短期內,比如一兩年內,完全把自己當傻瓜),這也需要你有抗風險的能力,不能靠借貸來購買股票,或者把負債率控制在安全的范圍內。
對基本 面的分析已經十分不容易,而即使你把它弄明白了,它也可以被各種因素拖後或者抵消。這就使投資預測變成了雙倍的困難。很多人自吹自擂,“去年我成功地預見 了這或那,而忘記了一個大實話:一個完全停止了的鐘每天也會有兩次的正確”。大量的所謂專家都是碰運氣,把什麼事情蒙對了一兩次而榮升專家的。我在 1998年以後,也因為在股市上蒙對了一兩回,而連續5年被國際基金經理們評為最佳中國分析員,而且人們很慷慨,完全忘記我屢屢出錯的時候。要獲得專家頭 銜真容易。
在此,筆者鬥膽做個長期預測:未來數年我們將迎來資產價格的大牛市!
雖然我明白做預測是很危險的,但我還是忍不住做一個長期 的,方向性的,模糊的預測。我認為,未來幾年或者十年我們有可能經歷世界上少見的資產價格大牛市。我的理論基本上可以分為這樣幾個內容:(1)全球長期的 經濟增長率在放慢,資產回報率在下降,投資機會在減少;(2)廠商承擔得起和願意支付的利率已經永久性地下降了;(3)在銀行費用率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存 款利率也已經永久性地下降了;(4)各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高負債也決定了中央銀行必須(和必然)盡量保持低利率,以便減少政府還本付息的壓力;(5) 中長期的低利率必然導致資產價格的上漲。市場會迫使我們改變我們長期以來所習慣的市盈率(租金回報率,等等);(6)香港的資產價格有可能長期跑贏國內的 資產價格,因為兩地有利率環境(和通貨膨脹率)的巨大差異。
作者簡介:張化橋,現任瑞銀投資銀行中國區副總經理。在擔任瑞銀中國研究部主管期間,曾連續四年(2001-04年)榮膺《亞洲貨幣》評選的“最佳中國分析師”殊榮。著有《一個分析師的醒悟》。
來源: 中國證券報

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CUP20 (25-Sep-2010)


這個CUP20 自己玩下玩下,發覺竟然是好嘢,因此也將它藏刀,收埋只供好友分享
九月份市場動力澎湃,CUP20 裏面有7隻股票回報達30%以上,16隻股票回報達10%以上。充份證明了 Relative Strength 選股法的威力,遠遠跑贏大市。

選股有分 Shotgun approach ,或者是Rifle Approach。Shotgun approach 即是像我們CUP20那樣,用某些條件選一堆股票出來,並不把每只股票驗屍咁驗,以這堆股票平均的表現跑贏大市。而 Rifle Approach 就是將某些股票驗屍咁驗,根據證券分析的標準,選一兩隻股票來集中持有。有一小撮極度聰明的人士用 Rifle Approach 發達,但失敗者眾。我自認不是太聰明的人士,當然推崇Shotgun approach,因為我自認不是一個合格的法證驗屍官。

到了九月尾,又係時候叮走廢股,換入動力更佳股票的時候。

今次要叮走的是峻凌國際(1997.hk),以及海信科龍(0921.hk)。特步(1368.hk) 點穴良久,但始終還是正回報,俾多一個月機會佢。
換入的股票是波斯登(3998.hk)和東岳集團(0189.hk)。

http://www.editgrid.com/user/rsbcheng/cup20oct2010
CUP20的股票偏強,表示大盤也是偏強。一旦CUP20的股票轉弱,對大盤來說是一個轉弱的警號。

大市剛呈突破,美股昨日又大爆上,一定要講講大盤的情形。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港股一浪高於一浪的大漲小回格局基本形成。港股的走勢比A股和美股都要領先。這表示國際投資者看好新興市場,比國內的人對中國更樂觀。

港股突破後有機會作小小整固,但在大盤這 樣的技術形態下,絕對不能單邊造淡。選股應該嚴選基礎因素良好,而動力充沛的股票來持有。事實證明,身邊有大量優質股票不斷突破新高,只是沒有被大家發掘 出來。不建議追落後的股票,因為落後的股票必定有其原因,落後的傾向更落後。什麼是落後的股票?即是CUP20的反面--Relative Strength 低落的股票。

唯一令人擔心的是A股的走勢,國內股市的走勢堪稱世上表現最差,究竟是什麼原因呢?這實在是值得思考。說A股市場不理性,已一再證明是不正確的解釋。

Super Traders 2010-09-27

美杜大升200點,但恒指並沒有跟隨大爆上,只是升1%,收市位高於8月的高點,但仍低於4月的高點。大盤短線超買狀態維持了頗長的時間,我認為很有調整的可能。

原先以為造了國壽的淡倉今日好有機會被 夾,點知完全無事。大市連升數天,國壽仍被點穴,反之和黃愈升愈有,藍燈籠的地位已經悄悄轉移。這增強了我對國壽淡倉的信心,因為被夾的風險變得較低。 1199.hk正在密集整固,極有可能再爆上,再狠狠的夾一夾,要密切留意。我係XX王一定設止蝕位平倉,借貨沽空唔止蝕,極易奶嘢,唔輸身家都嚴重影響 回報。學黃國英話齋,與羊共舞,期權最好。都係盡快開通期權戶口為上策。

關於2369.hk,若果有留意它以前股價運動的脾性,現在仍然不需要太擔心,我心目中上次關鍵買入點的水平是$3.6左右的水平。0148.hk 的走勢我暫時仍覺沒有大問題。所有持股暫時不動,靜觀其變。微創(0853.hk)暫時令我深感興趣,繼續觀察,我細膽,並未敢追。

巴菲特和 Bill Gates 齊齊探訪比亞迪(1211.hk),什麼減持傳聞一掃而空,股價再大爆上。不過,想想也覺得奇怪,要沽貨使鬼去巡廠?像中石油那樣沽完然後平郵申報了事不就成了?
最近看網友推介的 "Super Traders" --- Van Tharp。有個trader 類別的評估,幾有趣,大家不妨花幾分鐘玩下:http://www.tharptradertest.com/default.aspx?question=1
作為強勁的炒家(Super Trader)的方法,不外乎內省(理解自己的性格和為何有這些性格、不斷檢討自己的作為)、認識炒賣的心理障礙(例如保持開放的態度,不偏聽,多角度思 考之類的東西)、視炒賣為一種生意(Business)而嚴肅對待,設立business plan、嚴謹訂立炒賣的目標、設立三種適合不同大市狀況的炒賣的系統並通過測試證明是有較的,並嚴格遵守等等。

CUP20 (25-Sep-2010)


這個CUP20 自己玩下玩下,發覺竟然是好嘢,因此也將它藏刀,收埋只供好友分享
九月份市場動力澎湃,CUP20 裏面有7隻股票回報達30%以上,16隻股票回報達10%以上。充份證明了 Relative Strength 選股法的威力,遠遠跑贏大市。

選股有分 Shotgun approach ,或者是Rifle Approach。Shotgun approach 即是像我們CUP20那樣,用某些條件選一堆股票出來,並不把每只股票驗屍咁驗,以這堆股票平均的表現跑贏大市。而 Rifle Approach 就是將某些股票驗屍咁驗,根據證券分析的標準,選一兩隻股票來集中持有。有一小撮極度聰明的人士用 Rifle Approach 發達,但失敗者眾。我自認不是太聰明的人士,當然推崇Shotgun approach,因為我自認不是一個合格的法證驗屍官。

到了九月尾,又係時候叮走廢股,換入動力更佳股票的時候。

今次要叮走的是峻凌國際(1997.hk),以及海信科龍(0921.hk)。特步(1368.hk) 點穴良久,但始終還是正回報,俾多一個月機會佢。
換入的股票是波斯登(3998.hk)和東岳集團(0189.hk)。

http://www.editgrid.com/user/rsbcheng/cup20oct2010
CUP20的股票偏強,表示大盤也是偏強。一旦CUP20的股票轉弱,對大盤來說是一個轉弱的警號。

大市剛呈突破,美股昨日又大爆上,一定要講講大盤的情形。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港股一浪高於一浪的大漲小回格局基本形成。港股的走勢比A股和美股都要領先。這表示國際投資者看好新興市場,比國內的人對中國更樂觀。

港股突破後有機會作小小整固,但在大盤這 樣的技術形態下,絕對不能單邊造淡。選股應該嚴選基礎因素良好,而動力充沛的股票來持有。事實證明,身邊有大量優質股票不斷突破新高,只是沒有被大家發掘 出來。不建議追落後的股票,因為落後的股票必定有其原因,落後的傾向更落後。什麼是落後的股票?即是CUP20的反面--Relative Strength 低落的股票。

唯一令人擔心的是A股的走勢,國內股市的走勢堪稱世上表現最差,究竟是什麼原因呢?這實在是值得思考。說A股市場不理性,已一再證明是不正確的解釋。

Super Traders 2010-09-27

美杜大升200點,但恒指並沒有跟隨大爆上,只是升1%,收市位高於8月的高點,但仍低於4月的高點。大盤短線超買狀態維持了頗長的時間,我認為很有調整的可能。

原先以為造了國壽的淡倉今日好有機會被 夾,點知完全無事。大市連升數天,國壽仍被點穴,反之和黃愈升愈有,藍燈籠的地位已經悄悄轉移。這增強了我對國壽淡倉的信心,因為被夾的風險變得較低。 1199.hk正在密集整固,極有可能再爆上,再狠狠的夾一夾,要密切留意。我係XX王一定設止蝕位平倉,借貨沽空唔止蝕,極易奶嘢,唔輸身家都嚴重影響 回報。學黃國英話齋,與羊共舞,期權最好。都係盡快開通期權戶口為上策。

關於2369.hk,若果有留意它以前股價運動的脾性,現在仍然不需要太擔心,我心目中上次關鍵買入點的水平是$3.6左右的水平。0148.hk 的走勢我暫時仍覺沒有大問題。所有持股暫時不動,靜觀其變。微創(0853.hk)暫時令我深感興趣,繼續觀察,我細膽,並未敢追。

巴菲特和 Bill Gates 齊齊探訪比亞迪(1211.hk),什麼減持傳聞一掃而空,股價再大爆上。不過,想想也覺得奇怪,要沽貨使鬼去巡廠?像中石油那樣沽完然後平郵申報了事不就成了?
最近看網友推介的 "Super Traders" --- Van Tharp。有個trader 類別的評估,幾有趣,大家不妨花幾分鐘玩下:http://www.tharptradertest.com/default.aspx?question=1
作為強勁的炒家(Super Trader)的方法,不外乎內省(理解自己的性格和為何有這些性格、不斷檢討自己的作為)、認識炒賣的心理障礙(例如保持開放的態度,不偏聽,多角度思 考之類的東西)、視炒賣為一種生意(Business)而嚴肅對待,設立business plan、嚴謹訂立炒賣的目標、設立三種適合不同大市狀況的炒賣的系統並通過測試證明是有較的,並嚴格遵守等等。

重要市場指標 2010-09-23

繼續監察重要的市場指標:


 
 
 
 
 
VIX index:
One-Year Chart for CBOE SPX VOLATILITY INDX (VIX:IND)
 
 
US yield curve:
 
Yield Curve Chart
 
 

減少止蝕 2010-09-24

Yahoo 又壞..... 搞到要更新都困難重重。
港股繼續如我所設想,低開高收,一支獨秀繼續跑上去,RSI >70都仍然是超買又超買。
像New Sir 所講,持有優質股票最希望是盡量坐耐一點。儘管死牛對我們百般人身攻擊,我們用正確的死牛法持有好的股票達致最佳回報,絕對能夠把他們氣死。我們實事求是,每日嚴謹分析市場,從不迷戀昨日光輝,以為剎那光輝可以無條件永恒。我不用每日plot 買入賣出位係圖度證明自己了得,得唔得,我只看自己account 的錢有沒有增長,以及網友回來分享他們好得的經驗。據我觀察,死牛戒毒所的成員回顧成功案例之眾,仲勁過什麼Jacquline 終極暗瘡療法。
不過雖然我們看大漲小回,在我們連環大勝 後(單單是九月這一個月的回報已達兩成以上),也理應居安思危。在股市連環超買、報紙雜誌態度轉牛、老散開始相信大升市的時候,短期有一些調整是要預期 的,我會用少少錢買個保險,目的是令我持的貨可以坐得更穩,食更大的浪。但當然我是不想亂沽貨,亂沽空(例如重倉沽1199),放是我今天決定用小量注碼 選恒指裏面的弱股來造淡,對沖部分的持股。暫時我用小部份盈利買了中人壽的put 輪,來作這種目的,止蝕是注碼的控制。這種做法和重倉借貨沽空不同,最主要的分別是,我們一開始已將downside 緊緊地控制住,但upside 無限(買LP, 或者Put 輪的注碼,但借貨沽空可以被無限量地夾上)。
現在去到一個境地是,好股太多,手上資金 太少。我自己的做法是,盡量將注碼集中在自己最有信心的部位上,無謂左貪右貪,事關若果下注在自己沒有信心的部位,倘若市況有波動,那怕是十分輕微,都是 最容易被無辜震出。我做了個回顧,發現自己大幅減少了執行虧損的止蝕,這比起3月那一浪是一個極大的進步。食浪勁咗,止蝕少咗,贏利大增。主因不外是嚴格 只在關鍵買入位執行買進指示,以及更嚴格挑選基礎因素良好的股票,並更仔細研究股票的歷史走勢波動(理解股票的脾氣),以減少被震走的機會。
--------
個人持股:
1. 建滔化工 (0148.hk) 14.0%
2. 中國無線 (2369.hk) 13.5%
3. 中銀香港 (2388.hk) 11.0%
4. 和記黃埔 (0013.hk)  9.5%
5. 濰柴動力 (2338.hk)  7.5%
其他:九龍倉>利君>晨鳴紙業>京信通信>和記電訊香港>蒙牛乳業>國壽 Put 輪>比亞迪

重要市場指標 2010-09-23

繼續監察重要的市場指標:


 
 
 
 
 
VIX index:
One-Year Chart for CBOE SPX VOLATILITY INDX (VIX:IND)
 
 
US yield curve:
 
Yield Curve Chart
 
 

減少止蝕 2010-09-24

Yahoo 又壞..... 搞到要更新都困難重重。
港股繼續如我所設想,低開高收,一支獨秀繼續跑上去,RSI >70都仍然是超買又超買。
像New Sir 所講,持有優質股票最希望是盡量坐耐一點。儘管死牛對我們百般人身攻擊,我們用正確的死牛法持有好的股票達致最佳回報,絕對能夠把他們氣死。我們實事求是,每日嚴謹分析市場,從不迷戀昨日光輝,以為剎那光輝可以無條件永恒。我不用每日plot 買入賣出位係圖度證明自己了得,得唔得,我只看自己account 的錢有沒有增長,以及網友回來分享他們好得的經驗。據我觀察,死牛戒毒所的成員回顧成功案例之眾,仲勁過什麼Jacquline 終極暗瘡療法。
不過雖然我們看大漲小回,在我們連環大勝 後(單單是九月這一個月的回報已達兩成以上),也理應居安思危。在股市連環超買、報紙雜誌態度轉牛、老散開始相信大升市的時候,短期有一些調整是要預期 的,我會用少少錢買個保險,目的是令我持的貨可以坐得更穩,食更大的浪。但當然我是不想亂沽貨,亂沽空(例如重倉沽1199),放是我今天決定用小量注碼 選恒指裏面的弱股來造淡,對沖部分的持股。暫時我用小部份盈利買了中人壽的put 輪,來作這種目的,止蝕是注碼的控制。這種做法和重倉借貨沽空不同,最主要的分別是,我們一開始已將downside 緊緊地控制住,但upside 無限(買LP, 或者Put 輪的注碼,但借貨沽空可以被無限量地夾上)。
現在去到一個境地是,好股太多,手上資金 太少。我自己的做法是,盡量將注碼集中在自己最有信心的部位上,無謂左貪右貪,事關若果下注在自己沒有信心的部位,倘若市況有波動,那怕是十分輕微,都是 最容易被無辜震出。我做了個回顧,發現自己大幅減少了執行虧損的止蝕,這比起3月那一浪是一個極大的進步。食浪勁咗,止蝕少咗,贏利大增。主因不外是嚴格 只在關鍵買入位執行買進指示,以及更嚴格挑選基礎因素良好的股票,並更仔細研究股票的歷史走勢波動(理解股票的脾氣),以減少被震走的機會。
--------
個人持股:
1. 建滔化工 (0148.hk) 14.0%
2. 中國無線 (2369.hk) 13.5%
3. 中銀香港 (2388.hk) 11.0%
4. 和記黃埔 (0013.hk)  9.5%
5. 濰柴動力 (2338.hk)  7.5%
其他:九龍倉>利君>晨鳴紙業>京信通信>和記電訊香港>蒙牛乳業>國壽 Put 輪>比亞迪

破07高位的股票 2010-09-22

美國聯儲局議息後,美債息率大跌,A股休市,港股可以放膽繼續炒。
如維斯所講,現時十年美債息率只有約 2.59%, 但恆指歷史市盈率、盈利收益率和股息率卻分別只有16.5倍、6%及2.75%,現時只要持有的股票預期估值不是過份昂貴,是具有吸引力,大跌的機會愈來 愈微。技術上,港股一支獨秀,完全漠視美股和A股,一直走上升之途。9月以來,只有一天Vodafone 沽中移動那天是派貨日。市場動力寬闊,藍籌股動力亦強,力量比三至四月時強。市場主要弱點在中資金融股和內房股。
故此,主力持有中資金融股和內房股的散戶 是完全沒有受惠,只見其他二三線「不知明」的股票「亂炒一通」,以為市場瘋狂,時常產生造淡念頭。其實股市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企業盈利增長不錯,股票仍然 很便宜。早在兩三個星期前,其實仍是通街靚股平靚正任執,只是很多人把寶當作是禾桿草而已。這是能力圈太小的問題。
即使是藍籌股,也有不少已經挑戰了07高 位,例如中銀香港(2388.hk)、九龍倉(0004.hk)、利豐(0494.hk)等,華創(0291.hk)也在挑戰07高位。假如奉行永世持股 只買不賣的朋友,持有以上股票,並不斷增持,實在是發到豬頭。但可惜多數人只堅持持有HSBC、宏利、中人壽、招行等等。
尤其是利豐(0494.hk),兩年前已 多次講及其管理層的優秀及其 business model 的優越性,有幾多個老散會買本《百年利豐》、《Competing in The Flat World》來睇?睇完覺得正然後 buy-and-hold利豐?還是人云亦云不知就裏就死抱中資銀行股?究竟中資銀行股面臨什麼威脅呢?息差將來會點走?ROE會否下降?地方債的壞脹會 點?還會有什麼政策上的風險?還有競爭加劇的問題。老實講,連我都唔清楚。唔清楚,仲做乜要下注在那些股票上呢?
說回自己倉位,今天有3隻股票升幅達3%以上,包括中銀香港、利君和京信通信。升2%以上的包括濰柴動力和九倉。比亞迪和中國無線我認為屬正常整固,暫時不去理會,比亞迪我是用小注碼作止蝕策略,所以無咩事又不是好等錢使,多數會不動。

破07高位的股票 2010-09-22

美國聯儲局議息後,美債息率大跌,A股休市,港股可以放膽繼續炒。
如維斯所講,現時十年美債息率只有約 2.59%, 但恆指歷史市盈率、盈利收益率和股息率卻分別只有16.5倍、6%及2.75%,現時只要持有的股票預期估值不是過份昂貴,是具有吸引力,大跌的機會愈來 愈微。技術上,港股一支獨秀,完全漠視美股和A股,一直走上升之途。9月以來,只有一天Vodafone 沽中移動那天是派貨日。市場動力寬闊,藍籌股動力亦強,力量比三至四月時強。市場主要弱點在中資金融股和內房股。
故此,主力持有中資金融股和內房股的散戶 是完全沒有受惠,只見其他二三線「不知明」的股票「亂炒一通」,以為市場瘋狂,時常產生造淡念頭。其實股市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企業盈利增長不錯,股票仍然 很便宜。早在兩三個星期前,其實仍是通街靚股平靚正任執,只是很多人把寶當作是禾桿草而已。這是能力圈太小的問題。
即使是藍籌股,也有不少已經挑戰了07高 位,例如中銀香港(2388.hk)、九龍倉(0004.hk)、利豐(0494.hk)等,華創(0291.hk)也在挑戰07高位。假如奉行永世持股 只買不賣的朋友,持有以上股票,並不斷增持,實在是發到豬頭。但可惜多數人只堅持持有HSBC、宏利、中人壽、招行等等。
尤其是利豐(0494.hk),兩年前已 多次講及其管理層的優秀及其 business model 的優越性,有幾多個老散會買本《百年利豐》、《Competing in The Flat World》來睇?睇完覺得正然後 buy-and-hold利豐?還是人云亦云不知就裏就死抱中資銀行股?究竟中資銀行股面臨什麼威脅呢?息差將來會點走?ROE會否下降?地方債的壞脹會 點?還會有什麼政策上的風險?還有競爭加劇的問題。老實講,連我都唔清楚。唔清楚,仲做乜要下注在那些股票上呢?
說回自己倉位,今天有3隻股票升幅達3%以上,包括中銀香港、利君和京信通信。升2%以上的包括濰柴動力和九倉。比亞迪和中國無線我認為屬正常整固,暫時不去理會,比亞迪我是用小注碼作止蝕策略,所以無咩事又不是好等錢使,多數會不動。

好股也要斩? (2010-09-28 13:16:29)

应BLOG友要求,针对于2369中国无线进行我买入想法的分享。
中国无线是大陆的一间国产手机科研,生产,营运商,公司的主要品牌是“酷派”。而手机为目前公司的主打产品,其他产品为辅。酷派智能手机发货量亦创新高,继续了开拓中国大陆市场份额的势头。目前,集团已成为国内CDMA及TD-SCDMA手机市场著名智能手机供应商之一。
2004 年12月9号于香港主板挂牌,招股价钱0.86元,保荐人星展亚洲。吸引我买入2369中国无线的原因是3G步入高增长期,而中国的三网融合的国策进行对 于电讯设备商所带来的机遇。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
三网融合共分两个阶段
  • 2010年——2012年
  • 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
  • 2013年——2015年
  • 全面实现三网融合,普及应用融合业务。
国务院办公厅在二○一○年六月三十日宣布
  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名单
  北京市
  辽宁省大连市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上海市
  江苏省南京市
  浙江省杭州市
  福建省厦门市
  山东省青岛市
  湖北省武汉市
  湖南省长株潭地区
  广东省深圳市
  四川省绵阳市
中国无线已于深圳、西安、北京及东莞设立三个研发中心及一个生产基地。经过两年多的施工后,位于东莞的新厂房已于二零一零年初投入营运。已经形成由研发到生产销售一条龙的营运模式。
用什么数字去说明2369中国无线步入了3G增长时代呢?
2009年上半年营运收入7.16亿
2009年下半年营运收入18.89亿
2010年上半年营运收入21.03亿
2010年下半年??下半年,Andriod版本手机、MID(类似iPad)、以及多型号中低端智能手机的上市??
从三个半年的营运收入可以看到,2369中国无线的业绩开始处于高速增长期。而公司规模效应已经显现。(109 年,销售及分销成本为2.44 亿元,同比仅增长21.65%,占收入比重由08 年的19.9%大幅降至9.4%,下降了10.5个百分点;(2)行政开支为2.66 亿元,同比增长18.40%,占收入比重由08 年的22.3%降至10.2%,下降了12.1 个 百分点;(3)3G手机销售收入暴增6.3倍,成为推动收入大幅增长的主要动力。2010上半年销售和管理费用率共同比下降了12.6个百分点,延续了 09年度规模效应的体现。上半年综合毛利率为29.5%,虽较09年同期下滑4.5个百分点,但仍在预期内。3G手机、2G手机毛利率分别为30.7%、 21.6%,分别下滑9.7和8.7个百分点。毛利率下降在预期之中,需通过产能,新品种来控制,而人民币不断升值对于公司是绝对的重大利好。
以 2010年上半年的每股盈利13.08仙计算,如2010年下半年盈利保持和上半年一样,相当于市盈率13倍左右。以一个国产手机名牌处于高增长期的模式 之公司,我个人认为,在3.4平均价钱买入我可以接受,这是我进入2369中国无线并决心中线持有该股的原因。而在8月份到现在,惠理基金分别以 3.319和3.7两次增持2369中国无线,也增加了我的信心。
此 股我在8月份已经开始进入至今,会由赢到输吗?我不知道,而我并没有去怂恿任何BLOG友买入该股,在大市调整的过程之中,如果这种股也要斩,斩之前要问 自己,是自己的买入价钱安全边际不够或者是公司真的因为苹果IPHONE4在大陆热卖就影响自己对于整个公司的前景判断。
以技术分析而言,如2369中国无线跌穿3.5将强势不再。持有者自己判断将做什么投机或者是投资策略。

好股也要斩? (2010-09-28 13:16:29)

应BLOG友要求,针对于2369中国无线进行我买入想法的分享。
中国无线是大陆的一间国产手机科研,生产,营运商,公司的主要品牌是“酷派”。而手机为目前公司的主打产品,其他产品为辅。酷派智能手机发货量亦创新高,继续了开拓中国大陆市场份额的势头。目前,集团已成为国内CDMA及TD-SCDMA手机市场著名智能手机供应商之一。
2004 年12月9号于香港主板挂牌,招股价钱0.86元,保荐人星展亚洲。吸引我买入2369中国无线的原因是3G步入高增长期,而中国的三网融合的国策进行对 于电讯设备商所带来的机遇。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
三网融合共分两个阶段
  • 2010年——2012年
  • 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
  • 2013年——2015年
  • 全面实现三网融合,普及应用融合业务。
国务院办公厅在二○一○年六月三十日宣布
  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名单
  北京市
  辽宁省大连市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上海市
  江苏省南京市
  浙江省杭州市
  福建省厦门市
  山东省青岛市
  湖北省武汉市
  湖南省长株潭地区
  广东省深圳市
  四川省绵阳市
中国无线已于深圳、西安、北京及东莞设立三个研发中心及一个生产基地。经过两年多的施工后,位于东莞的新厂房已于二零一零年初投入营运。已经形成由研发到生产销售一条龙的营运模式。
用什么数字去说明2369中国无线步入了3G增长时代呢?
2009年上半年营运收入7.16亿
2009年下半年营运收入18.89亿
2010年上半年营运收入21.03亿
2010年下半年??下半年,Andriod版本手机、MID(类似iPad)、以及多型号中低端智能手机的上市??
从三个半年的营运收入可以看到,2369中国无线的业绩开始处于高速增长期。而公司规模效应已经显现。(109 年,销售及分销成本为2.44 亿元,同比仅增长21.65%,占收入比重由08 年的19.9%大幅降至9.4%,下降了10.5个百分点;(2)行政开支为2.66 亿元,同比增长18.40%,占收入比重由08 年的22.3%降至10.2%,下降了12.1 个 百分点;(3)3G手机销售收入暴增6.3倍,成为推动收入大幅增长的主要动力。2010上半年销售和管理费用率共同比下降了12.6个百分点,延续了 09年度规模效应的体现。上半年综合毛利率为29.5%,虽较09年同期下滑4.5个百分点,但仍在预期内。3G手机、2G手机毛利率分别为30.7%、 21.6%,分别下滑9.7和8.7个百分点。毛利率下降在预期之中,需通过产能,新品种来控制,而人民币不断升值对于公司是绝对的重大利好。
以 2010年上半年的每股盈利13.08仙计算,如2010年下半年盈利保持和上半年一样,相当于市盈率13倍左右。以一个国产手机名牌处于高增长期的模式 之公司,我个人认为,在3.4平均价钱买入我可以接受,这是我进入2369中国无线并决心中线持有该股的原因。而在8月份到现在,惠理基金分别以 3.319和3.7两次增持2369中国无线,也增加了我的信心。
此 股我在8月份已经开始进入至今,会由赢到输吗?我不知道,而我并没有去怂恿任何BLOG友买入该股,在大市调整的过程之中,如果这种股也要斩,斩之前要问 自己,是自己的买入价钱安全边际不够或者是公司真的因为苹果IPHONE4在大陆热卖就影响自己对于整个公司的前景判断。
以技术分析而言,如2369中国无线跌穿3.5将强势不再。持有者自己判断将做什么投机或者是投资策略。

香港楼市没升完 (香港楼市没升完)

不断有香港朋友问我,“香港房子还能升吗?”,当被告之香港房价还要涨时,不约而同的反应是,“已经好贵了呀……”。

其实,问这个问题的人,便是答案。2009年香港房地产的大牛市,多数港人没有赶上。经历过97楼市崩盘后,港人的风险意欲颇强,轻易不敢增杠杆。当 时房价涨得既快速又诡异,明明刚刚经历了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鲁比尼、谢国忠们都在谈论两次探底,香港房价却像坐上火箭般颷升着。望着不断上升的房价,港 人们发誓如果房价跌个10%,他们一定入市,可惜房价掉下百分之几之后,便绝尘而去了。

港人对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判断,大致正确,不过却低估了货币宽松政策的效果。全世界的央行都在努力制造过度流动性,而发达国家的银行却无借贷意 欲,资金涌向国债市场,将市场利率拉至历史超低水平。资金超便宜,人们对租金回报、股票估值的要求便相应降低,一轮流动性驱动的金融资产价格升值,便尤然 而升了。香港是这轮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受益者之一。港币与美元挂勾,联储的流动性便是香港的流动性。内地近年在股市、楼市、资源领域制造出大量亿万富豪,这 批资产部分外流,也为香港楼市注入强心针,还编织出一系列“豪爽出手”的传奇。

不过港资,最终仍然是香港楼市的主力。“零利率”,在香港现代史中乃前所未有的现象,而本港银行的贷款功能并未如美欧银行般消失,他们在按揭战 中十分进取。近来通货膨胀迅速升温,食品、交通成本大涨,通胀预期直线上升。负利率,意味着存入银行的储蓄的购买力缩水,于是港人储蓄搬家,寻求新投资机 会,而此是笔者看好香港楼市的最大原因。

目前香港的租金回报平均在4%-5%之间,按揭货款成本无论以Prime或HIBOR计,均远低过它。从投资的角度看,入市是值得的。从租客的角度看,30年按揭的供款额,也低过每月的房租。从租转买的角度看,也是值得的。

市场的担心是,也许利率很快会上升,令目前的租金回报/按揭成本比较失预算。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现在面临的不是退出的问题,而是加码的问题。 笔者认为,量化宽松在今后两年难有实质性退出。央行的利率正常化可能在2012年做一点动作(出于政治目的),但是以美国目前的复苏进展和财政赤字,利率 在今后五年都没有可能回复到危机前的正常水平。超低的按揭利率,相信在趋向长期化、常态化。

雷曼倒闭所诱发的资产断流,令所有企业都感受到保持适当现金流的重要性,开发商的杠杆普遍降低,建房速度放缓。今明两年的住房供应量偏低。在“豪宅”大行其道的时候,小面积住宅的缺口更加突出。

港府为制止房价颷升,已经推出几轮政策措施,不过其效果与“肉包子打狗”差不多,只不过有短暂的心理震摄。无论是超低利率,还是内地热钱,根本 不在港府的控制范围之内,港人的储蓄搬家也难制止。行政手段中较具威胁的是提高投资移民的门槛。但是,此事很难仅针对内地人士,如今在港有置地能力的内地 人士,估计八成有第三国护照。至于提高650万元投资移民的最低限度,相信多数内地人买房本来就超过1000万元。

内地房市的调整,可能是香港楼市的大风险。如果那里房价急跌,财富遭到摧毁,则香港必然受到牵连。如果内地继续目前这种“挤地毯式”调控,则内地资金寻求其它投资机会,从大蒜绿豆到香港楼市,都成为过渡流动性的分流处。

内地经济与联储转向,乃香港楼市的潜在下跌动因。不过在可预见的未来,笔者陆续看好香港楼市。

香港楼市没升完 (香港楼市没升完)

不断有香港朋友问我,“香港房子还能升吗?”,当被告之香港房价还要涨时,不约而同的反应是,“已经好贵了呀……”。

其实,问这个问题的人,便是答案。2009年香港房地产的大牛市,多数港人没有赶上。经历过97楼市崩盘后,港人的风险意欲颇强,轻易不敢增杠杆。当 时房价涨得既快速又诡异,明明刚刚经历了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鲁比尼、谢国忠们都在谈论两次探底,香港房价却像坐上火箭般颷升着。望着不断上升的房价,港 人们发誓如果房价跌个10%,他们一定入市,可惜房价掉下百分之几之后,便绝尘而去了。

港人对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判断,大致正确,不过却低估了货币宽松政策的效果。全世界的央行都在努力制造过度流动性,而发达国家的银行却无借贷意 欲,资金涌向国债市场,将市场利率拉至历史超低水平。资金超便宜,人们对租金回报、股票估值的要求便相应降低,一轮流动性驱动的金融资产价格升值,便尤然 而升了。香港是这轮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受益者之一。港币与美元挂勾,联储的流动性便是香港的流动性。内地近年在股市、楼市、资源领域制造出大量亿万富豪,这 批资产部分外流,也为香港楼市注入强心针,还编织出一系列“豪爽出手”的传奇。

不过港资,最终仍然是香港楼市的主力。“零利率”,在香港现代史中乃前所未有的现象,而本港银行的贷款功能并未如美欧银行般消失,他们在按揭战 中十分进取。近来通货膨胀迅速升温,食品、交通成本大涨,通胀预期直线上升。负利率,意味着存入银行的储蓄的购买力缩水,于是港人储蓄搬家,寻求新投资机 会,而此是笔者看好香港楼市的最大原因。

目前香港的租金回报平均在4%-5%之间,按揭货款成本无论以Prime或HIBOR计,均远低过它。从投资的角度看,入市是值得的。从租客的角度看,30年按揭的供款额,也低过每月的房租。从租转买的角度看,也是值得的。

市场的担心是,也许利率很快会上升,令目前的租金回报/按揭成本比较失预算。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现在面临的不是退出的问题,而是加码的问题。 笔者认为,量化宽松在今后两年难有实质性退出。央行的利率正常化可能在2012年做一点动作(出于政治目的),但是以美国目前的复苏进展和财政赤字,利率 在今后五年都没有可能回复到危机前的正常水平。超低的按揭利率,相信在趋向长期化、常态化。

雷曼倒闭所诱发的资产断流,令所有企业都感受到保持适当现金流的重要性,开发商的杠杆普遍降低,建房速度放缓。今明两年的住房供应量偏低。在“豪宅”大行其道的时候,小面积住宅的缺口更加突出。

港府为制止房价颷升,已经推出几轮政策措施,不过其效果与“肉包子打狗”差不多,只不过有短暂的心理震摄。无论是超低利率,还是内地热钱,根本 不在港府的控制范围之内,港人的储蓄搬家也难制止。行政手段中较具威胁的是提高投资移民的门槛。但是,此事很难仅针对内地人士,如今在港有置地能力的内地 人士,估计八成有第三国护照。至于提高650万元投资移民的最低限度,相信多数内地人买房本来就超过1000万元。

内地房市的调整,可能是香港楼市的大风险。如果那里房价急跌,财富遭到摧毁,则香港必然受到牵连。如果内地继续目前这种“挤地毯式”调控,则内地资金寻求其它投资机会,从大蒜绿豆到香港楼市,都成为过渡流动性的分流处。

内地经济与联储转向,乃香港楼市的潜在下跌动因。不过在可预见的未来,笔者陆续看好香港楼市。

量化宽松再启步 新兴市场又闪光(9月26日)

联储行动了,市场启动了。

    美国央行暗示,将重启量化宽松政策,通过大规模的债券购买,向金融体系注入进一步的流动性。同时美国耐用消费品订单和德国IFO调查均好过市场预期,葡萄 牙、爱尔兰、希腊也成功在市场发行国债,市场情绪进一步好转,资金加速流出国债市场,股票、商品价格上扬,美元走软,黄金白银创新高。

    市场人士认为,联储最快在十一月开始重启国债购买,其资产负债表可能在2.3万亿美元(危机前为8000亿)之上再增1万亿。这是名副其实的量化宽松 2.0版本,不过其对经济复苏的效果却未必理想。量化宽松政策,就是央行将流动性送至银行手中,但是由于银行惜贷,资金至今并未被转送到有需要的企业和个 人手中,因此限制了经济复苏的速度和力度。量化宽松2.0只是将更多的资金递向银行,但是并未解决如何令银行恢复金融中介功能,因此笔者相信对实体经济的 帮助未必大。但是流动性大增,对金融资产价格却是好消息。去年三月起,经济活动虽然低迷,可是资产价格却大涨,其背后正是量化宽松政策。

    巴西石油成功集资700亿美元,资金加速流入新兴市场。在新兴市场,银行体系大体健全,内需上扬,政府财政负担无大涨,增长前景强过发达经济。笔者认为新兴国家应该是新一轮量化宽松的受益者。

    本周市场的焦点是各国九月的PMI(采购经理指数),中国的和美国的尤其令人瞩目。周二美国九月消费信心指数预计为51,vs 上期的53.5。周三欧洲九月CPI为1.9% vs 1.6%。周五美国ISM估为54 vs 56.3;欧洲PMI为53.6 vs 55.1;英国PMI为53.3 vs 54.3。

    (本栏每星期日在此博客登出,周一早上于CCTV2交易时间出现。以上观点仅为个人对市场的看法,并非任何投资劝诱或建议)

量化宽松再启步 新兴市场又闪光(9月26日)

联储行动了,市场启动了。

    美国央行暗示,将重启量化宽松政策,通过大规模的债券购买,向金融体系注入进一步的流动性。同时美国耐用消费品订单和德国IFO调查均好过市场预期,葡萄 牙、爱尔兰、希腊也成功在市场发行国债,市场情绪进一步好转,资金加速流出国债市场,股票、商品价格上扬,美元走软,黄金白银创新高。

    市场人士认为,联储最快在十一月开始重启国债购买,其资产负债表可能在2.3万亿美元(危机前为8000亿)之上再增1万亿。这是名副其实的量化宽松 2.0版本,不过其对经济复苏的效果却未必理想。量化宽松政策,就是央行将流动性送至银行手中,但是由于银行惜贷,资金至今并未被转送到有需要的企业和个 人手中,因此限制了经济复苏的速度和力度。量化宽松2.0只是将更多的资金递向银行,但是并未解决如何令银行恢复金融中介功能,因此笔者相信对实体经济的 帮助未必大。但是流动性大增,对金融资产价格却是好消息。去年三月起,经济活动虽然低迷,可是资产价格却大涨,其背后正是量化宽松政策。

    巴西石油成功集资700亿美元,资金加速流入新兴市场。在新兴市场,银行体系大体健全,内需上扬,政府财政负担无大涨,增长前景强过发达经济。笔者认为新兴国家应该是新一轮量化宽松的受益者。

    本周市场的焦点是各国九月的PMI(采购经理指数),中国的和美国的尤其令人瞩目。周二美国九月消费信心指数预计为51,vs 上期的53.5。周三欧洲九月CPI为1.9% vs 1.6%。周五美国ISM估为54 vs 56.3;欧洲PMI为53.6 vs 55.1;英国PMI为53.3 vs 54.3。

    (本栏每星期日在此博客登出,周一早上于CCTV2交易时间出现。以上观点仅为个人对市场的看法,并非任何投资劝诱或建议)

黄金又登科 联储再印钞(9月19日)

上周发生两件大事:日本政府干预日元及黄金升破历史高位。风险资产价格连日攀升,但是市场情绪并不稳定,成交量也不踊跃,尤其周五在美国消费信心数据出炉及爱尔兰国债传出不稳之后,股市回落。

     菅直人在民主党选举获胜之后,突然宣布干预汇市,日元兑美元在36小时之内贬值近3%。日本政府零四年来首次干预,出乎市场意料,触发单边日元好友平仓。 笔者认为此类干预至少要维持到九月底,因为日元汇率对多数日本大企业的盈利十分关键,而九月底适逢中期结算截止日。不过干预政策的短期效果,仍要视乎各国 的反应,尤其是本周联储的政策动向。中期来看,缺少美欧支持的单边干预行动,估计效果不理想。

    股票、债券、黄金,三者同时上升,在金融史上是极罕见的现象,但是在过去十二个月的多数时间却达成了。笔者认为,对此的唯一合理解释是,各央行同时灌水所 带来的流动性洪水推高了所有资产的名义价格。尽管高位后黄金由调整的压力,笔者依然看好黄金的长期走势---流动性过剩不仅难以得到根治,央行印钞甚至可 能变本加厉。

    由于失业率将长期处在不可接受的高位,笔者认为美国联储在今后几个月可能会加大债券购买,提升量化宽松的力度(11月会议后出台的可能性现在看来最大)。9月21日联储会议会否就此作出方向性暗示,应该对债市、汇市影响颇大。

    本周焦点:1)联储的会后声明;2)日元走势。周二美国八月新屋动工,估计530K,vs 上期546K;同日联储不会加息,但是声明中对经济情况的描述以及对今后量化宽松政策的暗示,广为市场所关注。周四,美国二手房销售4000K vs 3830K。周五德国九月IFO 106.4 vs 106.7。同日美国八月耐用消费品订单为-1.0% vs 0.4%,不过扣除汽车后预计2.0% vs -3.7%。

    (本栏每星期日在此博客登出,周一早上于CCTV2交易时间出现。以上观点仅为个人对市场的看法,并非任何投资劝诱或建议)

涨工资,惊险的一跳 (2010-09-21)

在美国,一部iPhone的售价为499美元。富士康是苹果手机的唯一代工企业,它离不开苹果,苹果同样离不开它。你猜富士康每做一部iPhone的收入是多少?8.47美元,其中包含了员工工资、厂房租金、运输等全部成本。

    随着富士康的工人工资在两个月内几乎翻倍,这个故事也要重写。今年以来,中国31个省市中有27个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提高了22%,许多内陆省份的 涨幅超过30%。当然,最低工资并不能完全反映劳工市场的实际情况,不过今年农民工工资大涨25-30%,应该是板上钉钉的。笔者预计,低端劳工工资今后 3-4年将每年上涨20-30%。在全球劳工市场不景的2010年,中国的工资上涨绝对是一道罕见的风景线。

    中国政府在低端工资政策上的态度,有一个180度的转变。过去,惮于竞争力的下降,政府有意无意地压抑制造业工资的上涨。近来,全世界都在逼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汇率上扬,出口订单流向第三国,受益的是其他国家的工人。既然如此,不如给自己的工人加工资,这样做同样可以减少贸易顺差,但是得益的是中国的工 人,“肉要烂在锅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上的变化,属于名义汇率的变化;工资等生产成本的上升,其实是实际汇率的上升。目前人民币名义汇率是小升,实际汇 率却在暴涨。

    工资的暴涨,对沿海出口企业可以说是灾难性的。在瑞信最新的跨国公司问卷调查中,劳工成本上升已经超过人民币升值,成为CEO们最大的困扰。其中36%的CEO更对劳动成本上升“极度担忧”(对人民币升值极度担忧的占18%)。

    面对激增的生产成本,外资会内移还是外迁?笔者相信,今后几年选择将生产线移向内陆省份的企业,会明显多过离开中国的。首先,与中国竞争外资的发展中国 家,没有一个基础设施的效率可以与中国媲美,运输效率、交货准时与劳工成本同样关键。其次,在电子等产业,中国已经发展起庞大的产业链,集群效应非常重 要。如果厂家孤身脱离产业链,零部件供应等会面临重大阻滞。再者,中国巨大的内需市场,为所有外资所觊觎。所以笔者相信,愿意留下的外企居多。

    然而,本次中国的工资上涨,根本不是一次性的。尽管劳动力供应的顶峰还要几年才会出现,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笔者估计沿海地区农民工今后每年面临 500-800万缺口,其背后是当地就业机会的涌现。基建工程在内陆展开、生产线内移,大大降低了农民工到沿海省份打工的积极性。农产品价格上涨、农业税 取消,在家务农也成为一种生活质量更高的选择。笔者因此认为,中国低端工资的补涨要持续若干年,劳资纠纷也会直线上升。这就决定了制造业外资最终出走,只 是一个时间问题;中国出口业的结构性萎缩,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出口业面临结构性萎缩的同时,中国的内需却面临着一次历史性的增长机遇。2010年将是二十年来第一次,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出现上升。生产线 的内移,带来了内陆地区就业与收入的改善,新的乘数效应正在孕育中。这些是城镇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将是带动中国经济向前的下一个超级因素。

    从新兴国家的发展历程看,当人均收入进入5000-8000美元区间时,消费往往有一次爆发性增长;而消费的突增,往往与消费信贷进入家庭有直接关系。由 于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与中国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笔者相信,中国进入消费增长阶段所需的人均GDP数值可以相对较低。由于人口、地域的多样性和收入的阶梯分 布,中国消费增长期的持续时间也会比较长。

    当然,消费长期看好,不代表短期也看好。目前中国经济面临转型,房地产市场面临调整,消费者信贷、农村信贷的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笔者相信,中国经济今年十年的主旋律是消费,不仅是现有的5亿城市人口的消费,更是城镇化所带来的第二个5亿消费者的消费。

    随着消费取代出口(及某种程度上的投资),中国的长期增长率(potential growth)估计会由上世纪90年代的10%及过去十年的10.3%回落到7-8%之间。不过,增长的质量会有所改善。到2020-2030年,预计中 国的长期增长率会进一步回落至4-5%,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陆续浮现。

    每隔六七年,中国经济都会出现惊险的一跳:上世纪80年代初的农村改革、80年代末的价格闯关、90年代初的吸引外资热、90年代末的国企转制、本世纪初 的加入WTO。这些自上而下的结构转型多数成功了,不过也出现过价格改革的失败。以涨工资促转型,中国又将进行新的惊险一跳。

    本文原载于新财富,为个人观点,并非任何劝诱或投资建议。

黄金又登科 联储再印钞(9月19日)

上周发生两件大事:日本政府干预日元及黄金升破历史高位。风险资产价格连日攀升,但是市场情绪并不稳定,成交量也不踊跃,尤其周五在美国消费信心数据出炉及爱尔兰国债传出不稳之后,股市回落。

     菅直人在民主党选举获胜之后,突然宣布干预汇市,日元兑美元在36小时之内贬值近3%。日本政府零四年来首次干预,出乎市场意料,触发单边日元好友平仓。 笔者认为此类干预至少要维持到九月底,因为日元汇率对多数日本大企业的盈利十分关键,而九月底适逢中期结算截止日。不过干预政策的短期效果,仍要视乎各国 的反应,尤其是本周联储的政策动向。中期来看,缺少美欧支持的单边干预行动,估计效果不理想。

    股票、债券、黄金,三者同时上升,在金融史上是极罕见的现象,但是在过去十二个月的多数时间却达成了。笔者认为,对此的唯一合理解释是,各央行同时灌水所 带来的流动性洪水推高了所有资产的名义价格。尽管高位后黄金由调整的压力,笔者依然看好黄金的长期走势---流动性过剩不仅难以得到根治,央行印钞甚至可 能变本加厉。

    由于失业率将长期处在不可接受的高位,笔者认为美国联储在今后几个月可能会加大债券购买,提升量化宽松的力度(11月会议后出台的可能性现在看来最大)。9月21日联储会议会否就此作出方向性暗示,应该对债市、汇市影响颇大。

    本周焦点:1)联储的会后声明;2)日元走势。周二美国八月新屋动工,估计530K,vs 上期546K;同日联储不会加息,但是声明中对经济情况的描述以及对今后量化宽松政策的暗示,广为市场所关注。周四,美国二手房销售4000K vs 3830K。周五德国九月IFO 106.4 vs 106.7。同日美国八月耐用消费品订单为-1.0% vs 0.4%,不过扣除汽车后预计2.0% vs -3.7%。

    (本栏每星期日在此博客登出,周一早上于CCTV2交易时间出现。以上观点仅为个人对市场的看法,并非任何投资劝诱或建议)

涨工资,惊险的一跳 (2010-09-21)

在美国,一部iPhone的售价为499美元。富士康是苹果手机的唯一代工企业,它离不开苹果,苹果同样离不开它。你猜富士康每做一部iPhone的收入是多少?8.47美元,其中包含了员工工资、厂房租金、运输等全部成本。

    随着富士康的工人工资在两个月内几乎翻倍,这个故事也要重写。今年以来,中国31个省市中有27个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提高了22%,许多内陆省份的 涨幅超过30%。当然,最低工资并不能完全反映劳工市场的实际情况,不过今年农民工工资大涨25-30%,应该是板上钉钉的。笔者预计,低端劳工工资今后 3-4年将每年上涨20-30%。在全球劳工市场不景的2010年,中国的工资上涨绝对是一道罕见的风景线。

    中国政府在低端工资政策上的态度,有一个180度的转变。过去,惮于竞争力的下降,政府有意无意地压抑制造业工资的上涨。近来,全世界都在逼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汇率上扬,出口订单流向第三国,受益的是其他国家的工人。既然如此,不如给自己的工人加工资,这样做同样可以减少贸易顺差,但是得益的是中国的工 人,“肉要烂在锅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上的变化,属于名义汇率的变化;工资等生产成本的上升,其实是实际汇率的上升。目前人民币名义汇率是小升,实际汇 率却在暴涨。

    工资的暴涨,对沿海出口企业可以说是灾难性的。在瑞信最新的跨国公司问卷调查中,劳工成本上升已经超过人民币升值,成为CEO们最大的困扰。其中36%的CEO更对劳动成本上升“极度担忧”(对人民币升值极度担忧的占18%)。

    面对激增的生产成本,外资会内移还是外迁?笔者相信,今后几年选择将生产线移向内陆省份的企业,会明显多过离开中国的。首先,与中国竞争外资的发展中国 家,没有一个基础设施的效率可以与中国媲美,运输效率、交货准时与劳工成本同样关键。其次,在电子等产业,中国已经发展起庞大的产业链,集群效应非常重 要。如果厂家孤身脱离产业链,零部件供应等会面临重大阻滞。再者,中国巨大的内需市场,为所有外资所觊觎。所以笔者相信,愿意留下的外企居多。

    然而,本次中国的工资上涨,根本不是一次性的。尽管劳动力供应的顶峰还要几年才会出现,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笔者估计沿海地区农民工今后每年面临 500-800万缺口,其背后是当地就业机会的涌现。基建工程在内陆展开、生产线内移,大大降低了农民工到沿海省份打工的积极性。农产品价格上涨、农业税 取消,在家务农也成为一种生活质量更高的选择。笔者因此认为,中国低端工资的补涨要持续若干年,劳资纠纷也会直线上升。这就决定了制造业外资最终出走,只 是一个时间问题;中国出口业的结构性萎缩,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出口业面临结构性萎缩的同时,中国的内需却面临着一次历史性的增长机遇。2010年将是二十年来第一次,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出现上升。生产线 的内移,带来了内陆地区就业与收入的改善,新的乘数效应正在孕育中。这些是城镇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将是带动中国经济向前的下一个超级因素。

    从新兴国家的发展历程看,当人均收入进入5000-8000美元区间时,消费往往有一次爆发性增长;而消费的突增,往往与消费信贷进入家庭有直接关系。由 于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与中国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笔者相信,中国进入消费增长阶段所需的人均GDP数值可以相对较低。由于人口、地域的多样性和收入的阶梯分 布,中国消费增长期的持续时间也会比较长。

    当然,消费长期看好,不代表短期也看好。目前中国经济面临转型,房地产市场面临调整,消费者信贷、农村信贷的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笔者相信,中国经济今年十年的主旋律是消费,不仅是现有的5亿城市人口的消费,更是城镇化所带来的第二个5亿消费者的消费。

    随着消费取代出口(及某种程度上的投资),中国的长期增长率(potential growth)估计会由上世纪90年代的10%及过去十年的10.3%回落到7-8%之间。不过,增长的质量会有所改善。到2020-2030年,预计中 国的长期增长率会进一步回落至4-5%,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陆续浮现。

    每隔六七年,中国经济都会出现惊险的一跳:上世纪80年代初的农村改革、80年代末的价格闯关、90年代初的吸引外资热、90年代末的国企转制、本世纪初 的加入WTO。这些自上而下的结构转型多数成功了,不过也出现过价格改革的失败。以涨工资促转型,中国又将进行新的惊险一跳。

    本文原载于新财富,为个人观点,并非任何劝诱或投资建议。

巴塞尔III:市场再得一分 (2010-09-15 23:22:13)

一直听说巴塞尔III协议(Basel III)很厉害,它将迫使银行大幅提高资本充足率,导致银行惜贷,乃是比央行的退出量化宽松更凶狠的政策杀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全球性衰退,就与巴塞尔 I推出后的银行信贷紧缩直接有关。

不过事实上,巴塞尔III与央行的退出政策一样,都是纸老虎。面对经济的艰难复苏,监管当局以牺牲长期稳定性为代价,来减少短期的阵痛。这是监管的败笔,是市场的胜利。


巴塞尔III的要旨是透过提高和细分资本充足率,改善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以期避免国际金融危机的重演。巴塞尔III资本充足规定由三大支柱形成: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core tier 1 capital ratio)将由现时的2%,上升到2013年的3.5%,再升至2019年的4.5%。一级资本充足率(tier 1 capital ratio)将由现时的4%,上升到2013年的4.5%,再升到2019年的6%。目前没有规管的总资本比例及保留资本缓冲(total capital plus capital conservation buffer)在2013年时需要达到8%,2019年则达到10.5%。

这组数字比几年前提议的要低,不过符合市场的预期。笔者相信如此的资本充足率,足以抗衡一般的周期性坏帐、房地产市场调整,但未必足以消弭雷曼倒闭后的连锁反应。金融危机中银行彼此间的信任,既有资本金的因素,更有心理因素。金融资产(尤其是对衍生产品的持有、估值、交易)的不透明性,是触发市场恐慌的关键。

巴塞尔III的温和,体现在超乎常理的长缓冲期。银行有八年的时间来重组资本金,而且如果资金不达标,银行可以通过停止分红来积累资本,无须实时通过市场集资。

八年是很长的一段时间。两次世界大战加起来,也不过是八年时间。从IT泡沫到911、从美国房地产泡沫再到金融海啸,也不过是八年的时间。在未来的八年,随时可能有新的危机出现,也许届时会因新监管未到位而令人扼腕。

更重要的是,各国央行为使银行尽快复原,营造了一个超宽松的货币环境。利率水平处历史低位,流动性处历史高位,国债市场爆出罕见的牛市,股票市场十分活跃。这是银行集资的好时机。一旦错过这个窗口时机,几年后集资未必如此顺利。

从地域来看,新兴国家的银行受金融危机的打击不大,多数不存在集资压力。美英银行在金融海啸中遭到重创,不过政府的注资行动已消解了资本金的压力。除个别银行外,集资需求并不殷切。真正面临考验的,是欧洲的银行。他们在危机中受伤不浅,政府没有大规模注资,反而在压力测试中玩数字游戏。

当然,温和的巴塞尔III,意味着市场无须过份担忧银根在短期内被抽紧,无须担忧银行蜂拥般地集资。在市场与监管的博奕中,市场再得一分。

巴塞尔III:市场再得一分 (2010-09-15 23:22:13)

一直听说巴塞尔III协议(Basel III)很厉害,它将迫使银行大幅提高资本充足率,导致银行惜贷,乃是比央行的退出量化宽松更凶狠的政策杀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全球性衰退,就与巴塞尔 I推出后的银行信贷紧缩直接有关。

不过事实上,巴塞尔III与央行的退出政策一样,都是纸老虎。面对经济的艰难复苏,监管当局以牺牲长期稳定性为代价,来减少短期的阵痛。这是监管的败笔,是市场的胜利。


巴塞尔III的要旨是透过提高和细分资本充足率,改善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以期避免国际金融危机的重演。巴塞尔III资本充足规定由三大支柱形成: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core tier 1 capital ratio)将由现时的2%,上升到2013年的3.5%,再升至2019年的4.5%。一级资本充足率(tier 1 capital ratio)将由现时的4%,上升到2013年的4.5%,再升到2019年的6%。目前没有规管的总资本比例及保留资本缓冲(total capital plus capital conservation buffer)在2013年时需要达到8%,2019年则达到10.5%。

这组数字比几年前提议的要低,不过符合市场的预期。笔者相信如此的资本充足率,足以抗衡一般的周期性坏帐、房地产市场调整,但未必足以消弭雷曼倒闭后的连锁反应。金融危机中银行彼此间的信任,既有资本金的因素,更有心理因素。金融资产(尤其是对衍生产品的持有、估值、交易)的不透明性,是触发市场恐慌的关键。

巴塞尔III的温和,体现在超乎常理的长缓冲期。银行有八年的时间来重组资本金,而且如果资金不达标,银行可以通过停止分红来积累资本,无须实时通过市场集资。

八年是很长的一段时间。两次世界大战加起来,也不过是八年时间。从IT泡沫到911、从美国房地产泡沫再到金融海啸,也不过是八年的时间。在未来的八年,随时可能有新的危机出现,也许届时会因新监管未到位而令人扼腕。

更重要的是,各国央行为使银行尽快复原,营造了一个超宽松的货币环境。利率水平处历史低位,流动性处历史高位,国债市场爆出罕见的牛市,股票市场十分活跃。这是银行集资的好时机。一旦错过这个窗口时机,几年后集资未必如此顺利。

从地域来看,新兴国家的银行受金融危机的打击不大,多数不存在集资压力。美英银行在金融海啸中遭到重创,不过政府的注资行动已消解了资本金的压力。除个别银行外,集资需求并不殷切。真正面临考验的,是欧洲的银行。他们在危机中受伤不浅,政府没有大规模注资,反而在压力测试中玩数字游戏。

当然,温和的巴塞尔III,意味着市场无须过份担忧银根在短期内被抽紧,无须担忧银行蜂拥般地集资。在市场与监管的博奕中,市场再得一分。

Cheap到底,Buy中國無線!

上星期,財Q提到聯想(992)的尷尬,此話方落,蘋果iPad剛巧在北京開始發售,出現人龍搶購。這讓人不得不思考,眼下挑戰蘋果,要有移動巨人的精神,如果手機生產商無可避免地要追隨大勢,成為一百家追隨者的其中一家,在隨波逐流當中,應該如何定位,方是一條出路?
在時裝工業中,歐洲頂尖品牌永遠都有品牌價值,光是品牌名字,已經要消費者付出溢價﹔大牌子有銀彈優勢,在市場上先勝一籌。要競爭,正面交鋒的話,細品牌先天性輸一大截,另闢途徑則需要做出更具創意或者同樣質素產品,才能教人有興致留意。這條路注定難走,創意與人才難求,有的話,也很快被大品牌羅致。另一條路,就是抄襲、仿效到底,做一隻copycat,徹底地放棄原創性,向市場的量入手﹔再下一城是,加快產品周期,推出大量新產品,營造新鮮感,H&M、Zara證明了這條路可行。
我明白,這個比喻一定不是完全貼切,當中牽涉到控制產業鏈、成本的種種﹔但是,我想強調的是,這世界最怕是,高不成,低不就。要不,就直接正面交鋒,背水一戰﹔否則,徹底地向低價方向走,靠低端的價和量,圖個突圍。
講完聯想,再看完中國無線科技(2369)的業績,財Q就有以上這種觀感。
中國無線在內地賣手機,用「酷派」品牌行走江湖,你大概未用過,也未聽過。但,公司在今年上半年賣出200萬部智能手機,2009年同期只賣57萬部,增長兩倍半,食正3G開始的換機浪。毛利收窄,突顯出市場競爭激烈情況,招數就是推出更多產品,爭個頭崩額裂。酷派上半年一下子推出超過十款3G智能手機,產品多,價格低,平均售價是1040元。夠低未?公司明言,為擴大市場份額,方向是要繼續走低端路線。
低端低價的煩惱是,你叫誰來留意你?品牌、形象價值,只會跌完再跌。在同一時間,中國無線透露,正在開發及測試Android操作平台的新智能手機,市場高度關注,網上傳聞十一國慶後會發售,價錢不低,主攻商務客市場。有趣了,這叫做,有吉士﹗這款Android手機未必大賣,真相是,它的任務不是要來賺錢,而是要來賣名的。
由下包抄,也許是一條出路。2010年可能是中國無線收成的一年,我會Buy﹗
中國無線2009年歷史市盈率是33.3倍,上半年每股盈利0.1308元,假設下半年maintain到這個數,全年每股盈利是0.2616元的話,今年預測市場率是15.3倍,而且有股息收。

Cheap到底,Buy中國無線!

上星期,財Q提到聯想(992)的尷尬,此話方落,蘋果iPad剛巧在北京開始發售,出現人龍搶購。這讓人不得不思考,眼下挑戰蘋果,要有移動巨人的精神,如果手機生產商無可避免地要追隨大勢,成為一百家追隨者的其中一家,在隨波逐流當中,應該如何定位,方是一條出路?
在時裝工業中,歐洲頂尖品牌永遠都有品牌價值,光是品牌名字,已經要消費者付出溢價﹔大牌子有銀彈優勢,在市場上先勝一籌。要競爭,正面交鋒的話,細品牌先天性輸一大截,另闢途徑則需要做出更具創意或者同樣質素產品,才能教人有興致留意。這條路注定難走,創意與人才難求,有的話,也很快被大品牌羅致。另一條路,就是抄襲、仿效到底,做一隻copycat,徹底地放棄原創性,向市場的量入手﹔再下一城是,加快產品周期,推出大量新產品,營造新鮮感,H&M、Zara證明了這條路可行。
我明白,這個比喻一定不是完全貼切,當中牽涉到控制產業鏈、成本的種種﹔但是,我想強調的是,這世界最怕是,高不成,低不就。要不,就直接正面交鋒,背水一戰﹔否則,徹底地向低價方向走,靠低端的價和量,圖個突圍。
講完聯想,再看完中國無線科技(2369)的業績,財Q就有以上這種觀感。
中國無線在內地賣手機,用「酷派」品牌行走江湖,你大概未用過,也未聽過。但,公司在今年上半年賣出200萬部智能手機,2009年同期只賣57萬部,增長兩倍半,食正3G開始的換機浪。毛利收窄,突顯出市場競爭激烈情況,招數就是推出更多產品,爭個頭崩額裂。酷派上半年一下子推出超過十款3G智能手機,產品多,價格低,平均售價是1040元。夠低未?公司明言,為擴大市場份額,方向是要繼續走低端路線。
低端低價的煩惱是,你叫誰來留意你?品牌、形象價值,只會跌完再跌。在同一時間,中國無線透露,正在開發及測試Android操作平台的新智能手機,市場高度關注,網上傳聞十一國慶後會發售,價錢不低,主攻商務客市場。有趣了,這叫做,有吉士﹗這款Android手機未必大賣,真相是,它的任務不是要來賺錢,而是要來賣名的。
由下包抄,也許是一條出路。2010年可能是中國無線收成的一年,我會Buy﹗
中國無線2009年歷史市盈率是33.3倍,上半年每股盈利0.1308元,假設下半年maintain到這個數,全年每股盈利是0.2616元的話,今年預測市場率是15.3倍,而且有股息收。

2010年9月25日 星期六

平安出售股權內幕揭秘:秦曉「削藩」

2010年9月24日星期五

2002年10月,從平安保險傳 出消息,滙豐集團以6億美元價格買下了中國平安(601318)保險股份有限公司10%的股份,這自然成爲一時的熱門新聞。而在這之前,平安保險原第二大 股東招商局集團將所持有股份全部轉讓出手的消息卻顯得那樣悄沒聲息、不無神秘,直到幾個月後的歲末年初,才被媒體翻出來一半是報道、一半是猜測地炒作一 番。
“我們不是一家上市公司,我們轉讓一個股份不需要作那麽多披露。關于價格、對象,不會透露什麽。沒必要。就像你們家花多少錢買一個東西,你不希望別人去打聽。”
坐在北京招商局大廈五層的董事長辦公室裏,招商局集團董事長秦曉與《中國企業家》雜志記者一桌相隔,口氣不重,但很堅定,直視記者的眼光中有股毫不遮攔的銳利感。56歲的秦曉,體形清瘦,待人謙和有禮,但不失威嚴。
如 果你不想讓你們的對話進入山窮水盡,那就趕快離那些撩人的、卻讓秦董不勝其煩的細節遠一些吧(他覺得那是新聞記者的“急功近利”)。如果你剛好由這次股份 出售談到有關集團公司的“控制”話題、再接下來談到“總部”的職能、集權還是分權,恭喜你,這位管理著540億資産的大型國企的領導人將會不保留地向你展 示他最具魅力的一面,滔滔不絕、有章有法、邏輯井然。
是的,作爲一個有著中信、招商局兩家大集團公司高層管理經驗的企業家,秦曉對于大型企業集團 總部的控制之道的思考和實踐已十年有余。但是,他的名字往往隱身于招商局集團下屬公司的進退(也許那正是他和總部的意志)之後。在前台跳舞並爲人們所關注 的,是招商銀行(600036)行長馬蔚華、是平安保險董事長兼總經理馬明哲、還有全球排名第一的集裝箱制造企業、中集公司總裁麥伯良等……這些在內地相 當活躍的企業和企業家在此間的曝光率和知名度,顯然遠甚于背後的大股東招商局集團以及秦曉本人。
如果說他們的一招一式皆系秦氏而出,未免言過其實,事實的恰當表述是,無論是對集團全資擁有的子公司,還是對集團占大股東地位的股份公司,秦曉都不允許它們走出招商局的全盤棋局。
從創辦蛇口工業區的招商局常務副董事長袁庚算起,20余年間,秦曉是改革開放後的招商局的第四代“掌門”。自2001年1月到現在,秦曉出任招商局集團董事長不過剛好兩年。兩年時間,似乎還不足以讓人們對其業績及影響得出什麽完整評價,但是有一點是確鑿的:
就 像1920年被推上通用汽車總裁之職的斯隆除了解決通用由于過度分權而産生的問題再無任何緊急使命,在招商局曆史中,總部的概念和職能在秦曉的手上得到的 也許是前所未有的突出和強化。如今的招商局集團,且不說對全資子公司從財務、人事上集中管控,哪怕對那些業已股份化的公司,一旦不能通過董事會掌控其走 向,也會當即果斷將其邊緣化、並俟機“棄子”,即使它處在集團的核心産業中、在業內有相當高的品牌影響——平安保險就是一個例子。

上篇:“二馬”故事

招商銀行(600036),招商局爲大股東,持股22.44%;平安保險,招商局曾爲第二大股東,曾持股14.37%;中集公司(000039),招商局國際有限公司持股27.31%。
無論過去怎樣,秦曉領導下的招商局集團絕不甘心在這些公司股東席上消極而沈默。這也就是發生在秦曉與招商銀行馬蔚華、平安保險馬明哲之間的故事。

打消招行的“新江南”情結

可能沒有人想到,秦曉與馬蔚華的合作是以一次觀點尖銳對立、事關招行發展方向的交鋒開始的。
2002 年4月,招商銀行挂牌上交所,在這之前的兩年時間內,招行內部的上市方案、上市地點幾經變動。馬蔚華曾經向媒體透露過,網絡高潮時,董事會有人提出切分招 行的網上業務去納斯達克上市的方案,但最終卻不能回答馬蔚華提出的幾個疑問而作罷。不過馬蔚華不曾向媒體講述另一個插曲:招行初衷想做“全金融”平台上 市、卻受新任董事長秦曉力阻而只得放棄。
在秦曉兼任招行董事長之前,招行內部想構築一個統一的金融平台去上市。當時,招行除了商業銀行業務,還通 過一家名爲“新江南”的公司搞了非商業銀行業務,包括通過它持招商證券和長城證券大股。同時,還有好幾家保險公司在和招行談合資保險公司,招行下面還有基 金管理業務。雖說統一金融平台有政策障礙,但是如果通過特殊申請和安排,政策限制未嘗不能讓路。
秦曉到任後不久,和招行的上市保薦人中金公司、馬 蔚華等人第一次坐在一起開會。秦曉聽了情況介紹後,馬上抛出他的觀點:他堅決不同意招行以“全金融”概念上市,一定要將非商業銀行業務和招行剝離開,後者 單獨上市,理由一二三。此前,秦曉並未就此與馬蔚華溝通過,馬蔚華見到秦曉此番表態,自然大感驚詫,表示不能接受,不過中金公司卻立表贊同。後來,這場會 議被稱之爲招行上市中具有轉折意義的“遵義會議”。
馬蔚華想不通,私下去找秦曉。秦曉和馬蔚華談了很長時間,談了很多次,秦事後亦承認,說服工作 相當困難。秦曉擺出的理由是,一,搞“全金融”,不確定性太大;二,目前爲止,市場不能看到招行統一金融平台的優勢在哪裏,業內也沒有一家綜合金融平台證 明了一加一是大于二的,相反,把證券和保險拉扯進來倒有可能降低市場對招行商業銀行業務的評價,與其這樣,還不如把幾家分開獨立上市更好;三,如果不抓緊 時機上市,將不良資産一並剝離,不良資産越積越多,日後難以消化,原來招行所取得的成績,比如資本充足率等各項還算良好的財務指標都不能得到鞏固。
“你們有一種'新江南’情結!”秦曉半開玩笑地對招商銀行管理層提出批評時,馬蔚華等人也笑了。也許是秦曉的下一句話最終說服了馬蔚華們:“招商局現在把'新江南’買走,再和你簽一個回購協議,什麽時候政策允許了,董事會認爲可以搞了,你再買回來。”
一 個月之內說通馬蔚華,作爲董事長,秦曉又去說服那些不願意承擔剝離不良資産代價的老股東。有股東一要求分當年的利潤,二又希望招行能夠上市。秦曉明確告訴 他:“你的立場是不能兩全的。招行要想上市,老股東必須要付短期代價。”爲此,招行上市前剝離60億元不良資産,但換來了109億元的發展資金。
全 力推動招行上市以後,招商局對招行的新戰略框架又制訂出來了:規模、質量、效益、結構要協調發展。秦曉說:“單從效益來看,招行發展也不錯,前年稅後利潤 13億,去年稅後利潤18億,增長不少吧?但是規模增長得更快,前年是2800億,去年是3800億,那麽這些新增長的規模帶來的效益哪裏去了?你不能老 是靠存貸差,你的中間業務還要發展起來。”上述要求業已列入招行董事會對以馬蔚華爲首的經營層的考核指標中。招行確實在中間業務開始有所作爲,繼2002 年11月取得證券投資基金托管業務資格後,2003年2月28日,招行又獲受托投資管理業務資格,招行的每個網點赫然打出“理財中心”標識。
秦曉 曾感歎李嘉誠對他龐大商業帝國的掌控之細非自己所能及(他驚異于霍建甯打高爾夫時李嘉誠也不放過,打電話給霍過問業務細節),其實秦曉作爲董事長和馬蔚華 的溝通也可稱相當頻繁。馬蔚華在深圳,秦曉在香港,“恨不得每個星期見一次面”,打球聊天,先聊招商銀行,然後就說別的。“馬蔚華是一個經營奇才,他能和 我這樣的董事長合作很有幸,我跟他這樣的行長在一起也學到很多東西,我們倆合作很好。”秦如此評價。

平安保險:要麽買,要麽賣

秦曉不諱言,他當年是中信較早鼓吹建立金融平台的人之一,而且籌劃了中信金融控股的建立(不過等秦曉離開中信兩年後,中信金融控股才瓜熟蒂落。)。精于金融理論及其運作的他,到了招商局後,被記者問得最多的問題之一就是,會不會嘗試打造招商局的金融控股平台?
以秦曉的冷靜和理性氣質,他不太可能不顧招商局客觀條件而將中信金融控股那一套如法炮制一番。以現實情況來看,招商局集團現在在招商銀行、招商證券雖還是 第一大股東,但已不是絕對控股,並不是一個能夠完全決定企業戰略和走向的一個角色。此外,招商局雖在保險、保險經紀、基金管理等諸方面都投資,但是規模都 比較小、比較分散。這一點,和中信金融控股的情況相差較大,使招商局想走中信統一金融平台之路所需成本甚高。
“我們希望能夠通過董事會去保護我們的權益,去扶持這些企業的發展,同時促使它們之間的合作。這個合作是在我們的引導下,由它們自願的、通過市場方式來合作。”秦曉如此表述他發展招商局金融産業的思路。
顯 然,即使“通過董事會”去扶持和主導,招商局對于平安保險也顯得力不從心了。1988年,招商局參股創立了平安保險,此後,經過數次股份化,平安保險的股 權高度分散在數家股東手裏,沒有哪家絕對控股,第一大股東深圳市投資管理公司持16.06%,招商局以14.37%緊隨其後,接下來是中遠、摩根斯坦利、 花旗,其所持股份都相差無多。而且,平安有一個很強大的管理團隊,平安員工集體亦持有相當股份。和其他股東比起來,無論是論資金實力還是論産業能力、資 源,招商局在平安將來的發展中都不太可能給予平安需要的扶持,遑論把平安保險納入招商金融産業的格局中來?
秦曉來招商局後對平安保險有兩個想法, 要麽進一步買進,要麽盡數賣出。“維持現狀也可以,但不是上策。”秦曉先探討買。他跟第一大股東背後的深圳市政府接觸,但發現成本太高,非招商局所願意承 受。增持無望,很快,2001年,招商局總部便決定轉讓平安股權。據秦曉說,招商局高層對此無人反對,雖然平安保險是招商局在保險業創出的一個品牌。但 是,“我們能主導它,它就是我們的主營,我們不能主導它,它就不是我們的主營。”秦曉幾乎是不假思索、也不帶停頓地說出這句話。他又說:“話語權不夠大, 是我們作出賣平安股權決策的依據。”
主導!話語權!可控性!招商局從未像今天這樣如此高度重視每一份股權背後的這些要素,要說明這一點可以比較一 下中集和平安保險在招商局中的命運。集裝箱制造商中集集團(000039)並不在招商局的核心産業中,和平安保險一樣,也屬于招商局的“投資性業務”,但 是秦曉明確表示,招商局會繼續維持在中集的大股東地位。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招商局仍在中集占有27%的股份,在中集有相當的話語權。比如中集提出想收 購造船廠進入造船業務,招商局可以投反對票(反對有效!),同時,支持他們優先發展半挂車。
“我不是嫌平安保險幹得不好,它幹得挺好的,但如果我來幹的話,我就要把它納入我的戰略規劃中去。現在是他在'玩’,我作爲朋友可以給他出意見,但我不需要給他湊熱鬧,人家不是說離開我就'玩’不轉了,我可以把我的錢拿到我可以'玩’的地方去,比如去收購港口。”
和 2000年被迫出售友聯銀行以償還債務不一樣,此次招商局出售平安股權倒是出于主動,但秦曉心中未嘗沒有遺憾,招商局從平安保險的發起人降爲和其他股東“ 平分秋色”的大股東,最後感到食之無味地退出。招商局在平安保險控制力的節節後退不能不說正是暴露了招商局集團前些年戰略能力和管控能力的虛弱。
秦 曉把馬明哲約出來,對他說招商局決定出售平安股權。據秦曉說,馬明哲起初力圖勸說招商局留下,秦曉坦言相告:“第一,我們不能主導這個企業,不能納入我的 統一規劃中去,第二,增持成本太高。”他希望馬明哲能協助招商局完成此次股權轉讓。一年之後,招商局和新投資者(估計不止一位,亦非曾有媒體報道所稱的中 國銀行(601988))成交,據說14.37%股權的轉讓價是招商局發起投資額的十倍,不久後,滙豐集團以6億美元拿到了平安所增發的10%股權。秦曉 還透露,在招商局退出平安同時,大股東深圳市政府和中遠都有所減持。
招商局既放手平安,勢必要加強對招商銀行、招商證券以及其他金融業務的主導作 用。當記者提到有媒體報道招行有意下一步引進國際化策略性股東時,秦曉面露不悅地否定了此種說法。招商金融控股的方向已昭然若揭,只不過需時間積累、時機 成熟而已。招商證券的上市工作受大市所擾還未有進展,但招行與招商證券的各種合作卻在逐漸活躍,比如招行銷售招商證券下面的中外合資基金,招行與招商證券 聯合推出“招商受托理財計劃”,分享客戶資源。
秦曉透露,招商局正在選擇美國的保險公司來合作,在保險業重新打造一個核心品牌。秦特意補充道:“這將是我們能主導的。”
他表示馬明哲和他交往甚笃,即使招商局決意要退出平安後,馬明哲也經常拿一些大的、結構性問題找秦曉討論。秦曉說:“我現在不作爲股東,我作爲你的朋友跟你交流。”
“我們倆交流很多,互相都有很多的啓發。馬明哲不但有企業家的創業精神,而且經營也很規範。”
想知道前些日子秦曉給馬明哲何種建議嗎?—說出來你不會陌生。秦曉對馬明哲說:“平安保險爲了上市要分設法人,但你一定要搞明白子公司的法律概念和管理概念,資金、品牌、市場應該統一由總部去運作,能集權的一定要集權到總部。”
“馬明哲很贊同。”據秦曉說。
讓秦曉爲曾同處招商局金融産業中的兩匹“馬”給出一個評價吧。他出言謹慎,但仔細回味這可能已經是不喜渲染企業家個人作用的秦曉所能給出的最高評價了:“他們都是我所推崇的、具有企業家精神的職業化管理者。各有千秋。

下篇:重建總部

秦曉對國內流行理念崇尚美國大企業(以市場控制爲主)那條道路表現出深深的不以爲然。“沒有找到症結!你沒有美國那麽大的流動的資本市場,你的市場和法律也不健全,你卻削弱組織控制,把希望寄托在市場控制上,必然要落空。這時,你應該更多依靠組織去配置資源!”
他從九十年代初即開始思考企業集團母子公司架構課題,並在實踐中一試中信,二試招商局。

初試中信

秦 曉自稱對兩年前那場調任感到“突然”。2000年7月以後的秦曉,已經從中信總經理的位置上卸任,成爲APEC工商咨詢理事會(ABAC)主席,兼中信公 司副董事長。但是ABAC主席一職完全就像一個過渡,沒過多久,秦曉某次從國外回來,下了飛機就接到一個通知,通知他自2001年起接任招商局集團董事 長。
那時的招商局,正值人心思變。雖已走過130年曆史,但是生于亂世的招商局並未在這個漫長的時間隧道裏摸索和積累到什麽現代企業戰略、管理的經驗。
1978 年招商局蛇口工業區創辦以前,招商局還只是一家資産1.3億港元的航運公司,有了工業區以後,招商局才慢慢走上多元化、資産快速壯大的道路。上個世紀90 年代初,招商局更在“多元化經營、規模化投資”的思想指導下,將經營戰線拉得越發長、攤子鋪得格外大。在招商局大事記中留有這樣一筆:“1992年,招商 局逐步向特大型綜合國有企業方向發展,産業拓展到金融、港口、航運、公路、高科技、地産、旅遊、工業等數十個産業領域。”
對招商局來說,這不知是 喜訊來到還是惡夢開始。據說,到1997年,招商局下屬各種參控股企業已經超過了200家,資産超過500億港元。像所有那些管理失控的大集團一樣,招商 局集團背負著子公司投資、擴張所形成的大部分債務,但是子公司的運營管理卻遠非集團所能掌控。據有關報道,招商局集團整體有息負債比最高時達到了60%以 上,又恰逢金融危機、國內銀根緊縮,“銀行逼你還錢,但錢都用在企業裏了,怎麽可能說還就有錢還呢?”集團總裁傅育甯曾回憶。
華潤、中信、招商局 這批在港中資企業,無論是90年代之後多元化擴張,還是其“九七”前股票在資本市場上頻頻注資重組,或者是亞洲金融危機及廣信事件後陷入困頓不得不對其産 業全面重組,所踩的步點均相當一致。—就在招商局渾然不覺地一步步陷入日後困境之時,1994年9月,當時還未升任中信總經理、僅是副職的秦曉在中信內部 的工作會議上有備而來,抛出一個長篇發言,中間列出的中信結構性問題幾乎和6年後展現在他面前的招商局的病狀毫厘不爽:
“資産負債比嚴重失調;産 業結構分散化;人力資源配置不佳和人才結構失衡;資産流動性差;公司采用的外彙—人民幣—外彙的資金運行方式承受著人民幣貶值的巨大壓力;總公司在向子公 司提供資金、信譽支持的同時對子公司缺乏規範、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某些子公司在相當程度上各行其政、財務不透明,形成了扭曲的利益主體;公司的發展、運營 缺乏明確的戰略與政策等等。上述問題的出現說明了公司在某種程度上染上了'大公司病’……”
秦曉認爲,以上問題來源于轉型中的國有企業“對市場經濟的某種誤解和利益集團的驅動”,因之所付出的經濟代價和制度代價的嚴重性,不會小于由于計劃經濟體制的遺産所造成的國有企業的虧損問題。
據說,此次發言其時在中信內部引起了相當大的反響,中信後來的戰略調整和管理體制改革的框架性思路即由此而來。秦曉在發言中特別提出,如要對中信存量業務進行整合和重組,要首先從規範總公司與子公司的關系入手。
平素慣于不露聲色、自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秦曉,觸及那一段回憶時也不由得有一絲得意之色流露。據他說,正是因爲中信動手早,在他本人手裏三級以下子公司就被清理了數百個,所以亞洲金融風暴並未對中信造成重大打擊。

再試招商局

比 秦曉更早幾個月、在2000年7月進入招商局的重要“人物”,是招商局花了90萬美元請來的麥肯錫。招商局上下調整戰略、重組大局的迫切願望由此可見。雖 然秦曉本人對于咨詢公司對改造公司的戰略和管理能起到的作用在不同場合均給予了謹慎評價、甚至流露出懷疑態度,但是此番麥肯錫爲招商局開出的劃分四大核心 産業的藥方,還是基本上被招商局以及秦曉接受了。當時劃出的四大核心産業是交通基建、金融、地産和物流,那時招商銀行還正在爭取上市,招商局在香港和內地 的兩家上市公司招商局國際(0144)和蛇口控股(000024)分別擔負起整合招商局旗下港口業務和地産業務的任務。
而如何調整經營結構以輔助該戰略實施,麥肯錫沒有示之以路徑。
2001 年2月26日到28日,招商局在招商局漳州開發區舉行集團第五次工作會議。這時,秦曉上任只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未經查證,這也許是秦曉第一次面對招商局 一級公司、大二級公司總經理、以及一級公司財務、企劃經理等60來號人詳細闡述自己的招商局藍圖。他分析了招商局財務、資産狀況以及造成問題的原因,給出 了集團三年規劃和五年規劃的時間表。
除此之外,這位新任董事長還專門安排了一個時間爲與會者作了一次題爲《現代企業管理理論、理念與實踐》的講座,以他擅長的理論語言講述著何爲U型、H型、M型的管理架構。
在漳州會議上,調整組織經營構架以加強集團管控能力的要求被明確提出來。緊隨其後,即配套實施新的業績管理體系和分配制度、財務制度。各一級公司總經理在會場上簽署了集團首批業績合同。
一系列推進程序正如秦曉所設想的依次展開:“先是公司上層五六個人統一思想,由職能部門提供一些背景和意見,總部決策層統一意見,然後開集團工作會議統一思想,總部拿出方案,照此推行。”
招 商局的管理結構大致按照M型進行重新構架,由董事會和經理班子組成的總部是集團最高決策層,主要負責戰略研究和內部交易協調,附屬于總部的是人力資源部、 財務部、企業規劃部等一系列職能部門,它們向總部提供經營戰略的選擇和配套方案,監控和考核子公司實施經營計劃的情況。集團財務集中控制,總部負責資本項 下的投入、子公司重大人事決定和戰略性決策,子公司在總部眼裏只是一個生産經營單位。
注意,這是一個關鍵。秦曉強調,要把子公司的法律概念和管理 概念區別開來。在法律概念裏,子公司是一個獨立的法人,但是在一個集團的管理體系中,它只是一個成本中心,頂多是利潤中心,無論如何不應是一個投資中 心!“它的董事會和股東會都不是真正起作用的機構,只是一個名譽機構,總部通過人事部門、財務部門、計劃部門來調動子公司的人力和資金、下達生産任務計劃 時,只不過讓子公司董事會形式上簽一個字。”這個制度經濟學的追隨者念念不忘“企業是市場的替代品”,反問著:“如果子公司在管理概念中也是一個獨立法 人,我不能通過行政方式指揮它使交易費用降低、産生內部協同效應,我爲什麽還需要它呢?”

強硬總部

會議的統一格式掩蓋了 此前內部圍繞著哪些是核心産業、各公司之間業務如何協調的大量爭議。漳州會議期間,盡管與會者們甚至興致盎然地觀看了開發區一場文藝演出,但是注定某些總 經理的心中此時會感到苦澀與失落。這次會議過後,整個集團只保留兩個層級,一個總部,一個子公司,從前處于兩者中間的層次,比如運輸集團、科技集團都將撤 銷。船運、科技、工業等被排斥在核心産業之外,它們或者在招商局曆史上有不可忽略的地位、或者至今還在向集團貢獻著相當數量的利潤。
“這個當然是有爭論的——誰都願意當核心産業。”秦曉說。但是最終協調利益的工作和決定由還得由總部來做。“每個局部都有他自己的利益和道理,他的道理在他自己的小範圍裏是成立的,但放在大框架底下就不一定成立。”
招 商局在北京有家交通進出口公司((簡稱“交進”),它的一個重要業務是做造船業務的代理。交進在這個行當經營時間比較長、人才比較專業、客戶信譽也不錯, 每年都有幾千萬的利潤,但是總部在判斷這項業務的時候覺得它的風險太大,因爲每造一條船它都要作擔保,擔保總額度最高的時候接近十億元人民幣。秦曉去和財 務部談完後結論認爲,這不是招商局的主營業務,不應該爲此冒這麽大的財務風險,一旦哪個單子失手,整個公司都要完蛋。總部要求交進保持一定的市場份額就可 以了,最重要的是,兩年之內要把公司的擔保總額逐年下降到三四億元人民幣的量。這個要求遭到交進抱怨,說擔保額下來後他就不能做大船的生意了,就會失去市 場、失去客戶。

抱怨無效

總部之強硬已非昔日能比,它既已下決心要壓這個擔保,而且把此項內容納入對經營者的考核,交進爲何還作討價還價?
“其實兩年之後他們的業務還在增長,還開辟了一些新的業務,像投標業務,但是財務風險降下來了。如果當初光聽他給你講出的很多道理,你就下不了決心。其實每項決策都是有利有弊的,你必須給出(總部)自己的判斷,而且通過你的協調功能,使它完成這個轉換。”秦曉說。
他稱,在招商局推進這套組織結構比當年在中信做同一套工作容易多了。也許,這一方面要歸因于中信的下屬機構更複雜,另一方面,也是招商局上下剛剛體嘗了變賣資産以償債務、或等著中央伸出援手的狼狽生涯,窮則思變,秦曉倡導的那一套理念更容易深入人心?
不 過,秦曉關鍵時刻凸顯出來的權威感不可小觑。當記者問到總部收回各種權力、做出決策有沒有遇到下面的反抗阻力時,秦曉忽然一變本來的溫和語氣,頻頻問 道:“我做一個決定,他能怎麽樣?他說不幹了?這是不可能的!你可以把問題擺出來,但我的決定依然是我的決定,你說的那些問題都是技術層次的問題,是你的 問題,不是我的問題,沒有那些問題要你幹嘛?!”
然而秦曉非常顧忌旁人把這理解成他個人的權威,他認爲這是總部的權威,是制度賦予的權威。“産權 是明確的,我受國務院委托來管理,總部當然要有配置資源、協調交易的權威。沒有權威,議而不決,下面稍微有一點意見你就做不了主,”秦曉語氣很堅決,“兩 害相權擇其輕,利益上的考慮,只能局部服從全局。總部不能遷就利益,小利益可以遷就,大利益不能。”

財務監控模型

盡管秦 曉引用李嘉誠的話說:“不要賺最後一分錢,也不要賠最後一分錢”,但是招商局在平安上市前如此急于出手其股權確實出乎很多人意料。無力掌控可能是招商局退 出的真實原因,但並非招商局“速戰速決”的原因。事實上,招商局急于回歸一個健康的財務狀況是招商局出售平安股權的一個非常大的動力。此項轉讓帶來的現金 收益對改善招商局財務狀況的作用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招商局這兩年讓秦曉自感欣慰的一件大事就是集團財務狀況大有起色。集團債務下降了 20%-30%,以前剩下的約25億元不良資産(占原總不良資産的60%-70%)全部在這兩年撥備完了,甚至爲了油輪業務將來上市,還多撥備了17億元 減值資産,利潤每年以30%-50%的水平增長,2000年利潤爲4千萬元,2001年是3億多元,2002年經常性利潤爲13億,扣除撥備後爲5.6億 元。
自2001年4月份的漳州會議之後,6月份,招商局又在深圳開了一個年中工作會議。漳州會議是談産業結構和管理結構的調整,而深圳會議是則對改善集團財務狀況改善作了一個三年、五年規劃,集團的財務監控模型在這次會議上建立起來。
爲什麽需要這樣一個模型?因爲總部需要通過它來動態監控産業整合、結構調整帶來的一系列變化,從而爲進一步決策提供依據。子公司年度的預算和經營計劃實際上是由産業戰略和財務監控兩條線索去推進。
“ 我們現在的資本回報率還比較低,低的原因是什麽?是因爲所處的産業回報都不好呢還是回報差的産業把回報好的産業拉下去了?或者是因爲我的不良資産太多?我 的債務過重要多付利息?我的投資太多?——影響財務狀況的因素很多,我們要把這些原因慢慢地找出來。每做一項決策時都要回到財務模型上去看,看看有沒有利 于改善這個模型。”
不過在財務監控模型和決策之間,並不是單一的因果鏈關系。總部把握的是一個動態和平衡的管理過程。
最開始業務重組時, 輪船運輸業、遠洋運輸業並沒有被列入主營業務,因爲總部最初論證認爲,這個産業投資太大、目前供大于求、而且在這上面也競爭不過中遠。招商局內很多人想不 通,秦曉稱之爲招商局“船運情結”。(但凡被秦曉稱作“情結”的,在他眼中即是非理性産物)。但是形勢又發生了變化,中國進口原油每年成倍增長,並且國家 要求招商局做液化天然氣的運輸,25年的合同,擔保12%的回報,要求招商局自己造船自己運輸。“這是一個很好的融資項目!”總部又開始重新論證,決定把 航運業納回主營業務裏來,而首當其衝的工作就是要造液化天然氣船、造油輪,造一條液化天然氣船是1.6億美元,造兩條油輪也是1.3億美元。“本來債務下 來了,但回到財務模型上一看,債務又要上去,”秦曉說,“那我就要作一個判斷,敢不敢冒這個風險,是希望得到想像中幾年後的高回報呢,還是不去搞新的投 資,一直把債務壓下去?”
總部的商業智慧和專業素養這時顯然受到強烈考驗。秦曉對此的看法是:“每一項決策都有風險,都要做各種平衡,總部要依托 專業人士來做基本的判斷和評價。你的耳朵要隨時聽著、眼睛要隨時亮著、腦子要隨時轉著,你就會保持一個良好的狀態。好在行業也不太多,行業太多就跟不過 來。”
每個一級公司的月報秦曉是要看的。他關注的財務數字在每個時期都不一樣。起初一段時期,他會特別看現金流量,之後,他關注幾大産業裏的收購和出售資産情況,包括對港口的收購、對平安保險的出售,現在,他最關心的指標,是經營利潤。
兩年下來,招商局內部的整合重組基本宣告完成,財務狀況也獲極大改善。“但是最終,企業裏靜悄悄的革命、無止境的追求、永恒的主題還是要把經營利潤拿起來。這才是體現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指標。”秦曉說。
招 商局集團強總部的權力結構還會維持多久?秦曉回答道:“並不是永遠這麽走。當你覺得市場配置資源比組織配置資源更便宜、更有效,你就采用前者,這兩者是相 互依存的。如果招商局集團有一天壯大發展成爲一家控股公司,那麽整個戰略就是由各個子公司來制定,我們就不去指導人家戰略,而從財務上來控制了。”
來源:中國企業家

平安出售股權內幕揭秘:秦曉「削藩」

2010年9月24日星期五

2002年10月,從平安保險傳 出消息,滙豐集團以6億美元價格買下了中國平安(601318)保險股份有限公司10%的股份,這自然成爲一時的熱門新聞。而在這之前,平安保險原第二大 股東招商局集團將所持有股份全部轉讓出手的消息卻顯得那樣悄沒聲息、不無神秘,直到幾個月後的歲末年初,才被媒體翻出來一半是報道、一半是猜測地炒作一 番。
“我們不是一家上市公司,我們轉讓一個股份不需要作那麽多披露。關于價格、對象,不會透露什麽。沒必要。就像你們家花多少錢買一個東西,你不希望別人去打聽。”
坐在北京招商局大廈五層的董事長辦公室裏,招商局集團董事長秦曉與《中國企業家》雜志記者一桌相隔,口氣不重,但很堅定,直視記者的眼光中有股毫不遮攔的銳利感。56歲的秦曉,體形清瘦,待人謙和有禮,但不失威嚴。
如 果你不想讓你們的對話進入山窮水盡,那就趕快離那些撩人的、卻讓秦董不勝其煩的細節遠一些吧(他覺得那是新聞記者的“急功近利”)。如果你剛好由這次股份 出售談到有關集團公司的“控制”話題、再接下來談到“總部”的職能、集權還是分權,恭喜你,這位管理著540億資産的大型國企的領導人將會不保留地向你展 示他最具魅力的一面,滔滔不絕、有章有法、邏輯井然。
是的,作爲一個有著中信、招商局兩家大集團公司高層管理經驗的企業家,秦曉對于大型企業集團 總部的控制之道的思考和實踐已十年有余。但是,他的名字往往隱身于招商局集團下屬公司的進退(也許那正是他和總部的意志)之後。在前台跳舞並爲人們所關注 的,是招商銀行(600036)行長馬蔚華、是平安保險董事長兼總經理馬明哲、還有全球排名第一的集裝箱制造企業、中集公司總裁麥伯良等……這些在內地相 當活躍的企業和企業家在此間的曝光率和知名度,顯然遠甚于背後的大股東招商局集團以及秦曉本人。
如果說他們的一招一式皆系秦氏而出,未免言過其實,事實的恰當表述是,無論是對集團全資擁有的子公司,還是對集團占大股東地位的股份公司,秦曉都不允許它們走出招商局的全盤棋局。
從創辦蛇口工業區的招商局常務副董事長袁庚算起,20余年間,秦曉是改革開放後的招商局的第四代“掌門”。自2001年1月到現在,秦曉出任招商局集團董事長不過剛好兩年。兩年時間,似乎還不足以讓人們對其業績及影響得出什麽完整評價,但是有一點是確鑿的:
就 像1920年被推上通用汽車總裁之職的斯隆除了解決通用由于過度分權而産生的問題再無任何緊急使命,在招商局曆史中,總部的概念和職能在秦曉的手上得到的 也許是前所未有的突出和強化。如今的招商局集團,且不說對全資子公司從財務、人事上集中管控,哪怕對那些業已股份化的公司,一旦不能通過董事會掌控其走 向,也會當即果斷將其邊緣化、並俟機“棄子”,即使它處在集團的核心産業中、在業內有相當高的品牌影響——平安保險就是一個例子。

上篇:“二馬”故事

招商銀行(600036),招商局爲大股東,持股22.44%;平安保險,招商局曾爲第二大股東,曾持股14.37%;中集公司(000039),招商局國際有限公司持股27.31%。
無論過去怎樣,秦曉領導下的招商局集團絕不甘心在這些公司股東席上消極而沈默。這也就是發生在秦曉與招商銀行馬蔚華、平安保險馬明哲之間的故事。

打消招行的“新江南”情結

可能沒有人想到,秦曉與馬蔚華的合作是以一次觀點尖銳對立、事關招行發展方向的交鋒開始的。
2002 年4月,招商銀行挂牌上交所,在這之前的兩年時間內,招行內部的上市方案、上市地點幾經變動。馬蔚華曾經向媒體透露過,網絡高潮時,董事會有人提出切分招 行的網上業務去納斯達克上市的方案,但最終卻不能回答馬蔚華提出的幾個疑問而作罷。不過馬蔚華不曾向媒體講述另一個插曲:招行初衷想做“全金融”平台上 市、卻受新任董事長秦曉力阻而只得放棄。
在秦曉兼任招行董事長之前,招行內部想構築一個統一的金融平台去上市。當時,招行除了商業銀行業務,還通 過一家名爲“新江南”的公司搞了非商業銀行業務,包括通過它持招商證券和長城證券大股。同時,還有好幾家保險公司在和招行談合資保險公司,招行下面還有基 金管理業務。雖說統一金融平台有政策障礙,但是如果通過特殊申請和安排,政策限制未嘗不能讓路。
秦曉到任後不久,和招行的上市保薦人中金公司、馬 蔚華等人第一次坐在一起開會。秦曉聽了情況介紹後,馬上抛出他的觀點:他堅決不同意招行以“全金融”概念上市,一定要將非商業銀行業務和招行剝離開,後者 單獨上市,理由一二三。此前,秦曉並未就此與馬蔚華溝通過,馬蔚華見到秦曉此番表態,自然大感驚詫,表示不能接受,不過中金公司卻立表贊同。後來,這場會 議被稱之爲招行上市中具有轉折意義的“遵義會議”。
馬蔚華想不通,私下去找秦曉。秦曉和馬蔚華談了很長時間,談了很多次,秦事後亦承認,說服工作 相當困難。秦曉擺出的理由是,一,搞“全金融”,不確定性太大;二,目前爲止,市場不能看到招行統一金融平台的優勢在哪裏,業內也沒有一家綜合金融平台證 明了一加一是大于二的,相反,把證券和保險拉扯進來倒有可能降低市場對招行商業銀行業務的評價,與其這樣,還不如把幾家分開獨立上市更好;三,如果不抓緊 時機上市,將不良資産一並剝離,不良資産越積越多,日後難以消化,原來招行所取得的成績,比如資本充足率等各項還算良好的財務指標都不能得到鞏固。
“你們有一種'新江南’情結!”秦曉半開玩笑地對招商銀行管理層提出批評時,馬蔚華等人也笑了。也許是秦曉的下一句話最終說服了馬蔚華們:“招商局現在把'新江南’買走,再和你簽一個回購協議,什麽時候政策允許了,董事會認爲可以搞了,你再買回來。”
一 個月之內說通馬蔚華,作爲董事長,秦曉又去說服那些不願意承擔剝離不良資産代價的老股東。有股東一要求分當年的利潤,二又希望招行能夠上市。秦曉明確告訴 他:“你的立場是不能兩全的。招行要想上市,老股東必須要付短期代價。”爲此,招行上市前剝離60億元不良資産,但換來了109億元的發展資金。
全 力推動招行上市以後,招商局對招行的新戰略框架又制訂出來了:規模、質量、效益、結構要協調發展。秦曉說:“單從效益來看,招行發展也不錯,前年稅後利潤 13億,去年稅後利潤18億,增長不少吧?但是規模增長得更快,前年是2800億,去年是3800億,那麽這些新增長的規模帶來的效益哪裏去了?你不能老 是靠存貸差,你的中間業務還要發展起來。”上述要求業已列入招行董事會對以馬蔚華爲首的經營層的考核指標中。招行確實在中間業務開始有所作爲,繼2002 年11月取得證券投資基金托管業務資格後,2003年2月28日,招行又獲受托投資管理業務資格,招行的每個網點赫然打出“理財中心”標識。
秦曉 曾感歎李嘉誠對他龐大商業帝國的掌控之細非自己所能及(他驚異于霍建甯打高爾夫時李嘉誠也不放過,打電話給霍過問業務細節),其實秦曉作爲董事長和馬蔚華 的溝通也可稱相當頻繁。馬蔚華在深圳,秦曉在香港,“恨不得每個星期見一次面”,打球聊天,先聊招商銀行,然後就說別的。“馬蔚華是一個經營奇才,他能和 我這樣的董事長合作很有幸,我跟他這樣的行長在一起也學到很多東西,我們倆合作很好。”秦如此評價。

平安保險:要麽買,要麽賣

秦曉不諱言,他當年是中信較早鼓吹建立金融平台的人之一,而且籌劃了中信金融控股的建立(不過等秦曉離開中信兩年後,中信金融控股才瓜熟蒂落。)。精于金融理論及其運作的他,到了招商局後,被記者問得最多的問題之一就是,會不會嘗試打造招商局的金融控股平台?
以秦曉的冷靜和理性氣質,他不太可能不顧招商局客觀條件而將中信金融控股那一套如法炮制一番。以現實情況來看,招商局集團現在在招商銀行、招商證券雖還是 第一大股東,但已不是絕對控股,並不是一個能夠完全決定企業戰略和走向的一個角色。此外,招商局雖在保險、保險經紀、基金管理等諸方面都投資,但是規模都 比較小、比較分散。這一點,和中信金融控股的情況相差較大,使招商局想走中信統一金融平台之路所需成本甚高。
“我們希望能夠通過董事會去保護我們的權益,去扶持這些企業的發展,同時促使它們之間的合作。這個合作是在我們的引導下,由它們自願的、通過市場方式來合作。”秦曉如此表述他發展招商局金融産業的思路。
顯 然,即使“通過董事會”去扶持和主導,招商局對于平安保險也顯得力不從心了。1988年,招商局參股創立了平安保險,此後,經過數次股份化,平安保險的股 權高度分散在數家股東手裏,沒有哪家絕對控股,第一大股東深圳市投資管理公司持16.06%,招商局以14.37%緊隨其後,接下來是中遠、摩根斯坦利、 花旗,其所持股份都相差無多。而且,平安有一個很強大的管理團隊,平安員工集體亦持有相當股份。和其他股東比起來,無論是論資金實力還是論産業能力、資 源,招商局在平安將來的發展中都不太可能給予平安需要的扶持,遑論把平安保險納入招商金融産業的格局中來?
秦曉來招商局後對平安保險有兩個想法, 要麽進一步買進,要麽盡數賣出。“維持現狀也可以,但不是上策。”秦曉先探討買。他跟第一大股東背後的深圳市政府接觸,但發現成本太高,非招商局所願意承 受。增持無望,很快,2001年,招商局總部便決定轉讓平安股權。據秦曉說,招商局高層對此無人反對,雖然平安保險是招商局在保險業創出的一個品牌。但 是,“我們能主導它,它就是我們的主營,我們不能主導它,它就不是我們的主營。”秦曉幾乎是不假思索、也不帶停頓地說出這句話。他又說:“話語權不夠大, 是我們作出賣平安股權決策的依據。”
主導!話語權!可控性!招商局從未像今天這樣如此高度重視每一份股權背後的這些要素,要說明這一點可以比較一 下中集和平安保險在招商局中的命運。集裝箱制造商中集集團(000039)並不在招商局的核心産業中,和平安保險一樣,也屬于招商局的“投資性業務”,但 是秦曉明確表示,招商局會繼續維持在中集的大股東地位。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招商局仍在中集占有27%的股份,在中集有相當的話語權。比如中集提出想收 購造船廠進入造船業務,招商局可以投反對票(反對有效!),同時,支持他們優先發展半挂車。
“我不是嫌平安保險幹得不好,它幹得挺好的,但如果我來幹的話,我就要把它納入我的戰略規劃中去。現在是他在'玩’,我作爲朋友可以給他出意見,但我不需要給他湊熱鬧,人家不是說離開我就'玩’不轉了,我可以把我的錢拿到我可以'玩’的地方去,比如去收購港口。”
和 2000年被迫出售友聯銀行以償還債務不一樣,此次招商局出售平安股權倒是出于主動,但秦曉心中未嘗沒有遺憾,招商局從平安保險的發起人降爲和其他股東“ 平分秋色”的大股東,最後感到食之無味地退出。招商局在平安保險控制力的節節後退不能不說正是暴露了招商局集團前些年戰略能力和管控能力的虛弱。
秦 曉把馬明哲約出來,對他說招商局決定出售平安股權。據秦曉說,馬明哲起初力圖勸說招商局留下,秦曉坦言相告:“第一,我們不能主導這個企業,不能納入我的 統一規劃中去,第二,增持成本太高。”他希望馬明哲能協助招商局完成此次股權轉讓。一年之後,招商局和新投資者(估計不止一位,亦非曾有媒體報道所稱的中 國銀行(601988))成交,據說14.37%股權的轉讓價是招商局發起投資額的十倍,不久後,滙豐集團以6億美元拿到了平安所增發的10%股權。秦曉 還透露,在招商局退出平安同時,大股東深圳市政府和中遠都有所減持。
招商局既放手平安,勢必要加強對招商銀行、招商證券以及其他金融業務的主導作 用。當記者提到有媒體報道招行有意下一步引進國際化策略性股東時,秦曉面露不悅地否定了此種說法。招商金融控股的方向已昭然若揭,只不過需時間積累、時機 成熟而已。招商證券的上市工作受大市所擾還未有進展,但招行與招商證券的各種合作卻在逐漸活躍,比如招行銷售招商證券下面的中外合資基金,招行與招商證券 聯合推出“招商受托理財計劃”,分享客戶資源。
秦曉透露,招商局正在選擇美國的保險公司來合作,在保險業重新打造一個核心品牌。秦特意補充道:“這將是我們能主導的。”
他表示馬明哲和他交往甚笃,即使招商局決意要退出平安後,馬明哲也經常拿一些大的、結構性問題找秦曉討論。秦曉說:“我現在不作爲股東,我作爲你的朋友跟你交流。”
“我們倆交流很多,互相都有很多的啓發。馬明哲不但有企業家的創業精神,而且經營也很規範。”
想知道前些日子秦曉給馬明哲何種建議嗎?—說出來你不會陌生。秦曉對馬明哲說:“平安保險爲了上市要分設法人,但你一定要搞明白子公司的法律概念和管理概念,資金、品牌、市場應該統一由總部去運作,能集權的一定要集權到總部。”
“馬明哲很贊同。”據秦曉說。
讓秦曉爲曾同處招商局金融産業中的兩匹“馬”給出一個評價吧。他出言謹慎,但仔細回味這可能已經是不喜渲染企業家個人作用的秦曉所能給出的最高評價了:“他們都是我所推崇的、具有企業家精神的職業化管理者。各有千秋。

下篇:重建總部

秦曉對國內流行理念崇尚美國大企業(以市場控制爲主)那條道路表現出深深的不以爲然。“沒有找到症結!你沒有美國那麽大的流動的資本市場,你的市場和法律也不健全,你卻削弱組織控制,把希望寄托在市場控制上,必然要落空。這時,你應該更多依靠組織去配置資源!”
他從九十年代初即開始思考企業集團母子公司架構課題,並在實踐中一試中信,二試招商局。

初試中信

秦 曉自稱對兩年前那場調任感到“突然”。2000年7月以後的秦曉,已經從中信總經理的位置上卸任,成爲APEC工商咨詢理事會(ABAC)主席,兼中信公 司副董事長。但是ABAC主席一職完全就像一個過渡,沒過多久,秦曉某次從國外回來,下了飛機就接到一個通知,通知他自2001年起接任招商局集團董事 長。
那時的招商局,正值人心思變。雖已走過130年曆史,但是生于亂世的招商局並未在這個漫長的時間隧道裏摸索和積累到什麽現代企業戰略、管理的經驗。
1978 年招商局蛇口工業區創辦以前,招商局還只是一家資産1.3億港元的航運公司,有了工業區以後,招商局才慢慢走上多元化、資産快速壯大的道路。上個世紀90 年代初,招商局更在“多元化經營、規模化投資”的思想指導下,將經營戰線拉得越發長、攤子鋪得格外大。在招商局大事記中留有這樣一筆:“1992年,招商 局逐步向特大型綜合國有企業方向發展,産業拓展到金融、港口、航運、公路、高科技、地産、旅遊、工業等數十個産業領域。”
對招商局來說,這不知是 喜訊來到還是惡夢開始。據說,到1997年,招商局下屬各種參控股企業已經超過了200家,資産超過500億港元。像所有那些管理失控的大集團一樣,招商 局集團背負著子公司投資、擴張所形成的大部分債務,但是子公司的運營管理卻遠非集團所能掌控。據有關報道,招商局集團整體有息負債比最高時達到了60%以 上,又恰逢金融危機、國內銀根緊縮,“銀行逼你還錢,但錢都用在企業裏了,怎麽可能說還就有錢還呢?”集團總裁傅育甯曾回憶。
華潤、中信、招商局 這批在港中資企業,無論是90年代之後多元化擴張,還是其“九七”前股票在資本市場上頻頻注資重組,或者是亞洲金融危機及廣信事件後陷入困頓不得不對其産 業全面重組,所踩的步點均相當一致。—就在招商局渾然不覺地一步步陷入日後困境之時,1994年9月,當時還未升任中信總經理、僅是副職的秦曉在中信內部 的工作會議上有備而來,抛出一個長篇發言,中間列出的中信結構性問題幾乎和6年後展現在他面前的招商局的病狀毫厘不爽:
“資産負債比嚴重失調;産 業結構分散化;人力資源配置不佳和人才結構失衡;資産流動性差;公司采用的外彙—人民幣—外彙的資金運行方式承受著人民幣貶值的巨大壓力;總公司在向子公 司提供資金、信譽支持的同時對子公司缺乏規範、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某些子公司在相當程度上各行其政、財務不透明,形成了扭曲的利益主體;公司的發展、運營 缺乏明確的戰略與政策等等。上述問題的出現說明了公司在某種程度上染上了'大公司病’……”
秦曉認爲,以上問題來源于轉型中的國有企業“對市場經濟的某種誤解和利益集團的驅動”,因之所付出的經濟代價和制度代價的嚴重性,不會小于由于計劃經濟體制的遺産所造成的國有企業的虧損問題。
據說,此次發言其時在中信內部引起了相當大的反響,中信後來的戰略調整和管理體制改革的框架性思路即由此而來。秦曉在發言中特別提出,如要對中信存量業務進行整合和重組,要首先從規範總公司與子公司的關系入手。
平素慣于不露聲色、自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秦曉,觸及那一段回憶時也不由得有一絲得意之色流露。據他說,正是因爲中信動手早,在他本人手裏三級以下子公司就被清理了數百個,所以亞洲金融風暴並未對中信造成重大打擊。

再試招商局

比 秦曉更早幾個月、在2000年7月進入招商局的重要“人物”,是招商局花了90萬美元請來的麥肯錫。招商局上下調整戰略、重組大局的迫切願望由此可見。雖 然秦曉本人對于咨詢公司對改造公司的戰略和管理能起到的作用在不同場合均給予了謹慎評價、甚至流露出懷疑態度,但是此番麥肯錫爲招商局開出的劃分四大核心 産業的藥方,還是基本上被招商局以及秦曉接受了。當時劃出的四大核心産業是交通基建、金融、地産和物流,那時招商銀行還正在爭取上市,招商局在香港和內地 的兩家上市公司招商局國際(0144)和蛇口控股(000024)分別擔負起整合招商局旗下港口業務和地産業務的任務。
而如何調整經營結構以輔助該戰略實施,麥肯錫沒有示之以路徑。
2001 年2月26日到28日,招商局在招商局漳州開發區舉行集團第五次工作會議。這時,秦曉上任只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未經查證,這也許是秦曉第一次面對招商局 一級公司、大二級公司總經理、以及一級公司財務、企劃經理等60來號人詳細闡述自己的招商局藍圖。他分析了招商局財務、資産狀況以及造成問題的原因,給出 了集團三年規劃和五年規劃的時間表。
除此之外,這位新任董事長還專門安排了一個時間爲與會者作了一次題爲《現代企業管理理論、理念與實踐》的講座,以他擅長的理論語言講述著何爲U型、H型、M型的管理架構。
在漳州會議上,調整組織經營構架以加強集團管控能力的要求被明確提出來。緊隨其後,即配套實施新的業績管理體系和分配制度、財務制度。各一級公司總經理在會場上簽署了集團首批業績合同。
一系列推進程序正如秦曉所設想的依次展開:“先是公司上層五六個人統一思想,由職能部門提供一些背景和意見,總部決策層統一意見,然後開集團工作會議統一思想,總部拿出方案,照此推行。”
招 商局的管理結構大致按照M型進行重新構架,由董事會和經理班子組成的總部是集團最高決策層,主要負責戰略研究和內部交易協調,附屬于總部的是人力資源部、 財務部、企業規劃部等一系列職能部門,它們向總部提供經營戰略的選擇和配套方案,監控和考核子公司實施經營計劃的情況。集團財務集中控制,總部負責資本項 下的投入、子公司重大人事決定和戰略性決策,子公司在總部眼裏只是一個生産經營單位。
注意,這是一個關鍵。秦曉強調,要把子公司的法律概念和管理 概念區別開來。在法律概念裏,子公司是一個獨立的法人,但是在一個集團的管理體系中,它只是一個成本中心,頂多是利潤中心,無論如何不應是一個投資中 心!“它的董事會和股東會都不是真正起作用的機構,只是一個名譽機構,總部通過人事部門、財務部門、計劃部門來調動子公司的人力和資金、下達生産任務計劃 時,只不過讓子公司董事會形式上簽一個字。”這個制度經濟學的追隨者念念不忘“企業是市場的替代品”,反問著:“如果子公司在管理概念中也是一個獨立法 人,我不能通過行政方式指揮它使交易費用降低、産生內部協同效應,我爲什麽還需要它呢?”

強硬總部

會議的統一格式掩蓋了 此前內部圍繞著哪些是核心産業、各公司之間業務如何協調的大量爭議。漳州會議期間,盡管與會者們甚至興致盎然地觀看了開發區一場文藝演出,但是注定某些總 經理的心中此時會感到苦澀與失落。這次會議過後,整個集團只保留兩個層級,一個總部,一個子公司,從前處于兩者中間的層次,比如運輸集團、科技集團都將撤 銷。船運、科技、工業等被排斥在核心産業之外,它們或者在招商局曆史上有不可忽略的地位、或者至今還在向集團貢獻著相當數量的利潤。
“這個當然是有爭論的——誰都願意當核心産業。”秦曉說。但是最終協調利益的工作和決定由還得由總部來做。“每個局部都有他自己的利益和道理,他的道理在他自己的小範圍裏是成立的,但放在大框架底下就不一定成立。”
招 商局在北京有家交通進出口公司((簡稱“交進”),它的一個重要業務是做造船業務的代理。交進在這個行當經營時間比較長、人才比較專業、客戶信譽也不錯, 每年都有幾千萬的利潤,但是總部在判斷這項業務的時候覺得它的風險太大,因爲每造一條船它都要作擔保,擔保總額度最高的時候接近十億元人民幣。秦曉去和財 務部談完後結論認爲,這不是招商局的主營業務,不應該爲此冒這麽大的財務風險,一旦哪個單子失手,整個公司都要完蛋。總部要求交進保持一定的市場份額就可 以了,最重要的是,兩年之內要把公司的擔保總額逐年下降到三四億元人民幣的量。這個要求遭到交進抱怨,說擔保額下來後他就不能做大船的生意了,就會失去市 場、失去客戶。

抱怨無效

總部之強硬已非昔日能比,它既已下決心要壓這個擔保,而且把此項內容納入對經營者的考核,交進爲何還作討價還價?
“其實兩年之後他們的業務還在增長,還開辟了一些新的業務,像投標業務,但是財務風險降下來了。如果當初光聽他給你講出的很多道理,你就下不了決心。其實每項決策都是有利有弊的,你必須給出(總部)自己的判斷,而且通過你的協調功能,使它完成這個轉換。”秦曉說。
他稱,在招商局推進這套組織結構比當年在中信做同一套工作容易多了。也許,這一方面要歸因于中信的下屬機構更複雜,另一方面,也是招商局上下剛剛體嘗了變賣資産以償債務、或等著中央伸出援手的狼狽生涯,窮則思變,秦曉倡導的那一套理念更容易深入人心?
不 過,秦曉關鍵時刻凸顯出來的權威感不可小觑。當記者問到總部收回各種權力、做出決策有沒有遇到下面的反抗阻力時,秦曉忽然一變本來的溫和語氣,頻頻問 道:“我做一個決定,他能怎麽樣?他說不幹了?這是不可能的!你可以把問題擺出來,但我的決定依然是我的決定,你說的那些問題都是技術層次的問題,是你的 問題,不是我的問題,沒有那些問題要你幹嘛?!”
然而秦曉非常顧忌旁人把這理解成他個人的權威,他認爲這是總部的權威,是制度賦予的權威。“産權 是明確的,我受國務院委托來管理,總部當然要有配置資源、協調交易的權威。沒有權威,議而不決,下面稍微有一點意見你就做不了主,”秦曉語氣很堅決,“兩 害相權擇其輕,利益上的考慮,只能局部服從全局。總部不能遷就利益,小利益可以遷就,大利益不能。”

財務監控模型

盡管秦 曉引用李嘉誠的話說:“不要賺最後一分錢,也不要賠最後一分錢”,但是招商局在平安上市前如此急于出手其股權確實出乎很多人意料。無力掌控可能是招商局退 出的真實原因,但並非招商局“速戰速決”的原因。事實上,招商局急于回歸一個健康的財務狀況是招商局出售平安股權的一個非常大的動力。此項轉讓帶來的現金 收益對改善招商局財務狀況的作用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招商局這兩年讓秦曉自感欣慰的一件大事就是集團財務狀況大有起色。集團債務下降了 20%-30%,以前剩下的約25億元不良資産(占原總不良資産的60%-70%)全部在這兩年撥備完了,甚至爲了油輪業務將來上市,還多撥備了17億元 減值資産,利潤每年以30%-50%的水平增長,2000年利潤爲4千萬元,2001年是3億多元,2002年經常性利潤爲13億,扣除撥備後爲5.6億 元。
自2001年4月份的漳州會議之後,6月份,招商局又在深圳開了一個年中工作會議。漳州會議是談産業結構和管理結構的調整,而深圳會議是則對改善集團財務狀況改善作了一個三年、五年規劃,集團的財務監控模型在這次會議上建立起來。
爲什麽需要這樣一個模型?因爲總部需要通過它來動態監控産業整合、結構調整帶來的一系列變化,從而爲進一步決策提供依據。子公司年度的預算和經營計劃實際上是由産業戰略和財務監控兩條線索去推進。
“ 我們現在的資本回報率還比較低,低的原因是什麽?是因爲所處的産業回報都不好呢還是回報差的産業把回報好的産業拉下去了?或者是因爲我的不良資産太多?我 的債務過重要多付利息?我的投資太多?——影響財務狀況的因素很多,我們要把這些原因慢慢地找出來。每做一項決策時都要回到財務模型上去看,看看有沒有利 于改善這個模型。”
不過在財務監控模型和決策之間,並不是單一的因果鏈關系。總部把握的是一個動態和平衡的管理過程。
最開始業務重組時, 輪船運輸業、遠洋運輸業並沒有被列入主營業務,因爲總部最初論證認爲,這個産業投資太大、目前供大于求、而且在這上面也競爭不過中遠。招商局內很多人想不 通,秦曉稱之爲招商局“船運情結”。(但凡被秦曉稱作“情結”的,在他眼中即是非理性産物)。但是形勢又發生了變化,中國進口原油每年成倍增長,並且國家 要求招商局做液化天然氣的運輸,25年的合同,擔保12%的回報,要求招商局自己造船自己運輸。“這是一個很好的融資項目!”總部又開始重新論證,決定把 航運業納回主營業務裏來,而首當其衝的工作就是要造液化天然氣船、造油輪,造一條液化天然氣船是1.6億美元,造兩條油輪也是1.3億美元。“本來債務下 來了,但回到財務模型上一看,債務又要上去,”秦曉說,“那我就要作一個判斷,敢不敢冒這個風險,是希望得到想像中幾年後的高回報呢,還是不去搞新的投 資,一直把債務壓下去?”
總部的商業智慧和專業素養這時顯然受到強烈考驗。秦曉對此的看法是:“每一項決策都有風險,都要做各種平衡,總部要依托 專業人士來做基本的判斷和評價。你的耳朵要隨時聽著、眼睛要隨時亮著、腦子要隨時轉著,你就會保持一個良好的狀態。好在行業也不太多,行業太多就跟不過 來。”
每個一級公司的月報秦曉是要看的。他關注的財務數字在每個時期都不一樣。起初一段時期,他會特別看現金流量,之後,他關注幾大産業裏的收購和出售資産情況,包括對港口的收購、對平安保險的出售,現在,他最關心的指標,是經營利潤。
兩年下來,招商局內部的整合重組基本宣告完成,財務狀況也獲極大改善。“但是最終,企業裏靜悄悄的革命、無止境的追求、永恒的主題還是要把經營利潤拿起來。這才是體現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指標。”秦曉說。
招 商局集團強總部的權力結構還會維持多久?秦曉回答道:“並不是永遠這麽走。當你覺得市場配置資源比組織配置資源更便宜、更有效,你就采用前者,這兩者是相 互依存的。如果招商局集團有一天壯大發展成爲一家控股公司,那麽整個戰略就是由各個子公司來制定,我們就不去指導人家戰略,而從財務上來控制了。”
來源:中國企業家

2010年9月23日 星期四

Discuss on 2369

http://finance.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11867068&extra=&page=1

http://space.wolun.com.cn/1206/blog/list_1.html

Discuss on 2369

http://finance.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11867068&extra=&page=1

http://space.wolun.com.cn/1206/blog/list_1.html

2010年9月22日 星期三

破07高位的股票 2010-09-22 21:11

美國聯儲局議息後,美債息率大跌,A股休市,港股可以放膽繼續炒。
如維斯所講,現時十年美債息率只有約 2.59%, 但恆指歷史市盈率、盈利收益率和股息率卻分別只有16.5倍、6%及2.75%,現時只要持有的股票預期估值不是過份昂貴,是具有吸引力,大跌的機會愈來 愈微。技術上,港股一支獨秀,完全漠視美股和A股,一直走上升之途。9月以來,只有一天Vodafone 沽中移動那天是派貨日。市場動力寬闊,藍籌股動力亦強,力量比三至四月時強。市場主要弱點在中資金融股和內房股。
故此,主力持有中資金融股和內房股的散戶 是完全沒有受惠,只見其他二三線「不知明」的股票「亂炒一通」,以為市場瘋狂,時常產生造淡念頭。其實股市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企業盈利增長不錯,股票仍然 很便宜。早在兩三個星期前,其實仍是通街靚股平靚正任執,只是很多人把寶當作是禾桿草而已。這是能力圈太小的問題。
即使是藍籌股,也有不少已經挑戰了07高 位,例如中銀香港(2388.hk)、九龍倉(0004.hk)、利豐(0494.hk)等,華創(0291.hk)也在挑戰07高位。假如奉行永世持股 只買不賣的朋友,持有以上股票,並不斷增持,實在是發到豬頭。但可惜多數人只堅持持有HSBC、宏利、中人壽、招行等等。
尤其是利豐(0494.hk),兩年前已 多次講及其管理層的優秀及其 business model 的優越性,有幾多個老散會買本《百年利豐》、《Competing in The Flat World》來睇?睇完覺得正然後 buy-and-hold利豐?還是人云亦云不知就裏就死抱中資銀行股?究竟中資銀行股面臨什麼威脅呢?息差將來會點走?ROE會否下降?地方債的壞脹會 點?還會有什麼政策上的風險?還有競爭加劇的問題。老實講,連我都唔清楚。唔清楚,仲做乜要下注在那些股票上呢?
說回自己倉位,今天有3隻股票升幅達3%以上,包括中銀香港、利君和京信通信。升2%以上的包括濰柴動力和九倉。比亞迪和中國無線我認為屬正常整固,暫時不去理會,比亞迪我是用小注碼作止蝕策略,所以無咩事又不是好等錢使,多數會不動。

美債、黃金 2010-09-22 06:25

美 國聯儲局議息後,美國十年債券息率再次下沉至2.59%(價格上升),油價下跌。反映市場預期利率會長時間維持低位,通脹壓力減低。而死牛在2010年1 月初買入的2倍槓桿沽空美國長債的ETF(TBT),宣稱兩倍槓桿沽美長債低風險高回報,結果由年初>$50一股被夾到現在(今天收市報$32.51)。
故事的教訓是,沽美債的時機,最好是在經 濟復甦進入一個肯定的上升週期,預期通脹壓力很大,甚至通脹已開始進入上升趨勢,聯儲局開始進入加息週期,趨勢開始形成才進行。而另一個教訓是,事件估錯 了發生的時間,那都即是錯。例如09年初美國大印銀紙,全世界都大聲疾呼環球惡性通脹。結果惡性通脹到近乎兩年都卻只是如我之前所料,只有輕微的通脹,甚 至有通縮的疑點出現。石油價格由年初以來,還是七十幾美元一桶。(當時我的理據是: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3102,銀行在海嘯大量去槓桿化後,要回復到海嘯前的放貸水平,需要大量時間,貨幣的周轉率無法提高,那就減弱了印銀紙的貨幣增加造成通脹的效果。)
 
至於黃金價格累創新高何解?(我在09年5月的見解: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3102&fid=-1&action=prev,和現在已有一點不同,我在黃金突破1000美元時重新檢討自己的觀點,並轉軚看好)原因只能斷估。
 
長期低息的環境肯定是利好黃金價格, 而海嘯後不少投資者開始對紙幣產生不安感(尤其是看到各國印銀紙數量之巨),當然那個「投資者」不是你又不是我,而是大戶、主權基金、國家外滙基金之類的 東西,另外投資黃金的工具例如ETF等等大行其道,促使黃金的投資需求大量增加。而風險資產和國家紙幣的價格大幅波動,亦令不少基金多少持有一定的黃金部 位,以作後備「現金」或穩定組合之用。這種種因素,令黃金價格形成一個上升趨勢。一旦趨勢形成,大量對沖基金、以及投機者便順勢加入,作為更強的催化劑, 進一步推升黃金價格,成為易升難跌之局。
 
以上所講的劇情,其實就是索羅斯所講的反射理論。我認為索羅斯自己都可能如此相信,所以他有「黃金泡沫」但卻認為那泡沫值得參予的理論。
 
藉著以上討論,我希望帶出一個訊息。 那就是基礎分析理應從嚴謹的理論獨立思考出自己的見解,切忌人云亦云。當事情發展開始和自己的見解出現嚴重分岐,理應從新批判並修正自己的論據,而不是賴 市場不理性並堅持己見。(例如死牛年初沽美債、600美元一安士沽清黃金並死堅持十年黃金變爛銅的論點,其實就是看錯市)Timing is everything,這是投資人理應銘記在心的一句話。

破07高位的股票 2010-09-22 21:11

美國聯儲局議息後,美債息率大跌,A股休市,港股可以放膽繼續炒。
如維斯所講,現時十年美債息率只有約 2.59%, 但恆指歷史市盈率、盈利收益率和股息率卻分別只有16.5倍、6%及2.75%,現時只要持有的股票預期估值不是過份昂貴,是具有吸引力,大跌的機會愈來 愈微。技術上,港股一支獨秀,完全漠視美股和A股,一直走上升之途。9月以來,只有一天Vodafone 沽中移動那天是派貨日。市場動力寬闊,藍籌股動力亦強,力量比三至四月時強。市場主要弱點在中資金融股和內房股。
故此,主力持有中資金融股和內房股的散戶 是完全沒有受惠,只見其他二三線「不知明」的股票「亂炒一通」,以為市場瘋狂,時常產生造淡念頭。其實股市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企業盈利增長不錯,股票仍然 很便宜。早在兩三個星期前,其實仍是通街靚股平靚正任執,只是很多人把寶當作是禾桿草而已。這是能力圈太小的問題。
即使是藍籌股,也有不少已經挑戰了07高 位,例如中銀香港(2388.hk)、九龍倉(0004.hk)、利豐(0494.hk)等,華創(0291.hk)也在挑戰07高位。假如奉行永世持股 只買不賣的朋友,持有以上股票,並不斷增持,實在是發到豬頭。但可惜多數人只堅持持有HSBC、宏利、中人壽、招行等等。
尤其是利豐(0494.hk),兩年前已 多次講及其管理層的優秀及其 business model 的優越性,有幾多個老散會買本《百年利豐》、《Competing in The Flat World》來睇?睇完覺得正然後 buy-and-hold利豐?還是人云亦云不知就裏就死抱中資銀行股?究竟中資銀行股面臨什麼威脅呢?息差將來會點走?ROE會否下降?地方債的壞脹會 點?還會有什麼政策上的風險?還有競爭加劇的問題。老實講,連我都唔清楚。唔清楚,仲做乜要下注在那些股票上呢?
說回自己倉位,今天有3隻股票升幅達3%以上,包括中銀香港、利君和京信通信。升2%以上的包括濰柴動力和九倉。比亞迪和中國無線我認為屬正常整固,暫時不去理會,比亞迪我是用小注碼作止蝕策略,所以無咩事又不是好等錢使,多數會不動。

美債、黃金 2010-09-22 06:25

美 國聯儲局議息後,美國十年債券息率再次下沉至2.59%(價格上升),油價下跌。反映市場預期利率會長時間維持低位,通脹壓力減低。而死牛在2010年1 月初買入的2倍槓桿沽空美國長債的ETF(TBT),宣稱兩倍槓桿沽美長債低風險高回報,結果由年初>$50一股被夾到現在(今天收市報$32.51)。
故事的教訓是,沽美債的時機,最好是在經 濟復甦進入一個肯定的上升週期,預期通脹壓力很大,甚至通脹已開始進入上升趨勢,聯儲局開始進入加息週期,趨勢開始形成才進行。而另一個教訓是,事件估錯 了發生的時間,那都即是錯。例如09年初美國大印銀紙,全世界都大聲疾呼環球惡性通脹。結果惡性通脹到近乎兩年都卻只是如我之前所料,只有輕微的通脹,甚 至有通縮的疑點出現。石油價格由年初以來,還是七十幾美元一桶。(當時我的理據是: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3102,銀行在海嘯大量去槓桿化後,要回復到海嘯前的放貸水平,需要大量時間,貨幣的周轉率無法提高,那就減弱了印銀紙的貨幣增加造成通脹的效果。)
 
至於黃金價格累創新高何解?(我在09年5月的見解: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3102&fid=-1&action=prev,和現在已有一點不同,我在黃金突破1000美元時重新檢討自己的觀點,並轉軚看好)原因只能斷估。
 
長期低息的環境肯定是利好黃金價格, 而海嘯後不少投資者開始對紙幣產生不安感(尤其是看到各國印銀紙數量之巨),當然那個「投資者」不是你又不是我,而是大戶、主權基金、國家外滙基金之類的 東西,另外投資黃金的工具例如ETF等等大行其道,促使黃金的投資需求大量增加。而風險資產和國家紙幣的價格大幅波動,亦令不少基金多少持有一定的黃金部 位,以作後備「現金」或穩定組合之用。這種種因素,令黃金價格形成一個上升趨勢。一旦趨勢形成,大量對沖基金、以及投機者便順勢加入,作為更強的催化劑, 進一步推升黃金價格,成為易升難跌之局。
 
以上所講的劇情,其實就是索羅斯所講的反射理論。我認為索羅斯自己都可能如此相信,所以他有「黃金泡沫」但卻認為那泡沫值得參予的理論。
 
藉著以上討論,我希望帶出一個訊息。 那就是基礎分析理應從嚴謹的理論獨立思考出自己的見解,切忌人云亦云。當事情發展開始和自己的見解出現嚴重分岐,理應從新批判並修正自己的論據,而不是賴 市場不理性並堅持己見。(例如死牛年初沽美債、600美元一安士沽清黃金並死堅持十年黃金變爛銅的論點,其實就是看錯市)Timing is everything,這是投資人理應銘記在心的一句話。

投資機遇 2010-09-21 16:08

大盤收於22002,相信大家都在觀望今晚聯儲局的消息,量化寬鬆如何加馬,這對後市有一定的影響。仍然有大量財經人士看淡月尾大盤表現,那我們繼續觀察。
持股方面:晨鳴紙業(1812.hk)繼續爆上,九倉(0004.hk) 亦觸及52-week高位。建滔(0148.hk) 尾盤出現輕微異動。
華晨 (1114.hk),是一個經典短線超買再超買的單邊上升例子,再一次證明,一旦認為那是個單邊行情,那就千萬不要用14天RSI來操作。發現惠理基金竟然在$4.4增持,這有趣個案十分值得跟進。
話雖我們要不斷警愓市況有變,但有不少看淡評論我是反對的。最普遍的是表示大量股票已由低位升了很多,已達「昂貴」水平。另外是均衡基金,有機會因為要在季結調整債券和股票持倉比例,而要沽股票買回債券,壓低股市。
而事實上,我不認為大量股票是昂貴。例如 我倉內的148, 2388, 2369, 13, 1812, 2005, 215 之類的,我不太覺得昂貴。而另外,均衡基金的那些 portfolio adjustment佔市場成交多少?它們造成的波動勁些,還是做大槓桿的對沖基金勁些?
因此,我認為觀察市場實際的動力,比胡亂 猜測更為可靠。藍籌股基本上除了中資金融股外,動力一點也不弱。創新高的股票遠多於創新低的,上升股票的範圍十分寬闊,出現各板塊輪住爆上的格局。而恒指 已一直漠視國內股市和美股,獨自上沖了好一段日子。至於其他的指標,例如外滙、債券、商品的走勢,完全沒有利空現象,這些現象並不是淡市之中應該會出現 的。
在企業盈利有增長、長時間極低息環境、各國不斷印銀紙、通脹還是未高、人民幣升值等等諸種有利因素配合的特殊環境,理應好好把握難得的投資機遇,切勿浪費光陰。

投資機遇 2010-09-21 16:08

大盤收於22002,相信大家都在觀望今晚聯儲局的消息,量化寬鬆如何加馬,這對後市有一定的影響。仍然有大量財經人士看淡月尾大盤表現,那我們繼續觀察。
持股方面:晨鳴紙業(1812.hk)繼續爆上,九倉(0004.hk) 亦觸及52-week高位。建滔(0148.hk) 尾盤出現輕微異動。
華晨 (1114.hk),是一個經典短線超買再超買的單邊上升例子,再一次證明,一旦認為那是個單邊行情,那就千萬不要用14天RSI來操作。發現惠理基金竟然在$4.4增持,這有趣個案十分值得跟進。
話雖我們要不斷警愓市況有變,但有不少看淡評論我是反對的。最普遍的是表示大量股票已由低位升了很多,已達「昂貴」水平。另外是均衡基金,有機會因為要在季結調整債券和股票持倉比例,而要沽股票買回債券,壓低股市。
而事實上,我不認為大量股票是昂貴。例如 我倉內的148, 2388, 2369, 13, 1812, 2005, 215 之類的,我不太覺得昂貴。而另外,均衡基金的那些 portfolio adjustment佔市場成交多少?它們造成的波動勁些,還是做大槓桿的對沖基金勁些?
因此,我認為觀察市場實際的動力,比胡亂 猜測更為可靠。藍籌股基本上除了中資金融股外,動力一點也不弱。創新高的股票遠多於創新低的,上升股票的範圍十分寬闊,出現各板塊輪住爆上的格局。而恒指 已一直漠視國內股市和美股,獨自上沖了好一段日子。至於其他的指標,例如外滙、債券、商品的走勢,完全沒有利空現象,這些現象並不是淡市之中應該會出現 的。
在企業盈利有增長、長時間極低息環境、各國不斷印銀紙、通脹還是未高、人民幣升值等等諸種有利因素配合的特殊環境,理應好好把握難得的投資機遇,切勿浪費光陰。

私 blog 測試版 2010-09-19 16:47

能夠看到這篇文的朋友即係已能看到私 blog 的朋友,多謝支持。
不少人寫 blog 是為了教化別人,甚至拯救別人。不過我可沒那麼偉大,我較為自私。我只是想藉著輸出,從而和其他網友的交流之中得到成長。而事實上,近幾年我得到的,是無價的技能和知識。
我這個人賭性較強,亦比較好勝,投機似乎較為適合於我,我最後亦樂於承認自己是個投機者,而盡量去鑽研投機成功應有的技巧和知識。
可是我幾年觀察於市場,發現大量投機之徒卻以投資者自居,或者自己在投機甚至賭博,卻以為自己在做投資,甚至是價值投資。
發掘事實的真相,追求對自己的認識,乃是 優秀投資者的第一要務,而實戰才是驗證真理的唯一方法。實戰結果驗證最簡單的方法,是看自己Account 裏面的數字是否有增長。(現在我股票Account 的數目是海嘯最低潮時的300%,09年3增過一次資去買宏利,之後沒有再加過錢,因為想買樓)
股票場上,唯一目的是賺錢,為自己account 增值。什麼道德唔道德黃賭毒,價值上升但價格下跌,完全是廢話。
而我可以說,由一套自已一直固守的理論,轉投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系統,過程是困難的,這一點我在《投機系列》都講過。
由於秉承實戰才是驗證真理的唯一方法,我 為了驗證技術分析和以 Jesse Livermore/William O'neil/ Victor Sperandeo 為核心的投機系統,我將09年9月套利所得的部份資金,開始嘗試投機操作。經歷11月的下跌仍得正回報,並倉位整體貢獻不少,所以將這個理念進一步推展, 並不斷將操作技巧和心態改良,直到現在。今年5月是第一個重要的挫折,亦因為這一個錯折,我再改良觀察、估算和入市的技巧,無論在選股、入市時機均比3月 反彈時好得多,水位食得亦多得多,不過仍有待改進,主要是沽貨的技巧仍未充份掌握。再進一步是要在逆市得到正回報的高難度動作,下一步就是要去學對沖以及 注碼的技巧,這是拔Sir的強項,我正在向他偷師。
技術分析、操作技巧是重要,但基礎分析更 重要。我察覺不少人的問題是,將一間公司分析得很透徹,什麼數字都羅列哂出來,非常詳細。但那是沒有用的,基礎分析最重要是重點指出 upside 和 downside 在哪裏,有多大,什麼才是 driver of the stock price,我們才能從中圖利。知道很多東西,但對市場想法乜都唔知,股價做乜升,做乜跌,連估值的 yardsticks 都用錯,在投資的角度那只是浪費時間。
很多人自稱價值投資者,以生意人的角度買入企業,可以從他們的行為,我看不出生意人的行徑。一不拜訪公司、二不從生意人角度代入公司思考、三不考慮客觀行業和經濟環境、四則漠視公司核心競爭力何在以至被蠶食了也不自知。
我希望藉這個平台繼續和各大臥虎藏龍之輩交流,繼續教學相長。

電信 2010-09-20 16:50

今天將華晨(1114.hk)和HSBC輪沽出,前者獲利43%,後者28%。再買進京信通信(2342.hk)以及增持和記電訊香港(0215.hk)。
京信通信估值不高,預期2010年PE不 到15倍,但盈利增長可望達兩成以上。京信通信的產品主要屬網絡優化類別,屬3G CAPEX cycle 的最後階段(資本開支最初是3G網絡建設,最後是網絡優化),雖然營運商的整體CAPEX預算減少,但在網絡發展的後段,網絡優化的開支比重會增加,從而 有利京信通信2010年的業績穩健增長。但當然,到了2011至2012年,當網絡優化開始達到某水平時,需求有機會下降,這是要留意的。
那當然京信通信還有其他值得炒作的因素,或者叫做股價上升催化劑 (Stock-price driver)。例如印度取消禁運、新興國家的3G建設增長加快、國策扶持的三網合一概念、3G系統往4G進化(京信通信具備發展國產4G制式的技術條件)等等。
本地電訊商受惠智能手機熱潮,業績大躍 進,我相信這種趨勢會隨 I-phone 4、Galaxy Tab 等之類的潮流尖端產品推出帶來的換機潮(有不少人甚至一人玩兩部,又想玩I-phone又想玩Android 系統),會為本地流動電訊營運商帶來至少1-2年的榮景。而和記電訊香港不斷被李生增持,而Smartone 亦頻頻在近期高位回購,我認為正反映此點。
本地有智能手機熱,那麼內地一樣有,智能 手機整體市場快速增長。如果有睇《I-money》的計師教路,會知道中國無線的Coolpad智能手機,主要對手是 Nokia 、I-phone 等品牌。而Nokia 的受歡迎程度減退,價格不吸引;I-phone 亦有價格和銷售渠道障礙等問題。Coolpad 智能手機得到發展的空間。Coolpad 今年目標銷售是500萬部手機,明年目標是1000萬部,已投資能達一年4000萬部的產能,進入高速增長期。據證券分析員的估計,目前中國無線 2011年預期的P/E可能連10倍也不到。
這解釋為什麼有些股票,升完又再升了。
--------
另外,貼上A股中資金融股的股價圖,給持有相關股票的朋友參考
招商银行 600036 行情图
中国人寿 601628 行情图
建设银行 601939 行情图

私 blog 測試版 2010-09-19 16:47

能夠看到這篇文的朋友即係已能看到私 blog 的朋友,多謝支持。
不少人寫 blog 是為了教化別人,甚至拯救別人。不過我可沒那麼偉大,我較為自私。我只是想藉著輸出,從而和其他網友的交流之中得到成長。而事實上,近幾年我得到的,是無價的技能和知識。
我這個人賭性較強,亦比較好勝,投機似乎較為適合於我,我最後亦樂於承認自己是個投機者,而盡量去鑽研投機成功應有的技巧和知識。
可是我幾年觀察於市場,發現大量投機之徒卻以投資者自居,或者自己在投機甚至賭博,卻以為自己在做投資,甚至是價值投資。
發掘事實的真相,追求對自己的認識,乃是 優秀投資者的第一要務,而實戰才是驗證真理的唯一方法。實戰結果驗證最簡單的方法,是看自己Account 裏面的數字是否有增長。(現在我股票Account 的數目是海嘯最低潮時的300%,09年3增過一次資去買宏利,之後沒有再加過錢,因為想買樓)
股票場上,唯一目的是賺錢,為自己account 增值。什麼道德唔道德黃賭毒,價值上升但價格下跌,完全是廢話。
而我可以說,由一套自已一直固守的理論,轉投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系統,過程是困難的,這一點我在《投機系列》都講過。
由於秉承實戰才是驗證真理的唯一方法,我 為了驗證技術分析和以 Jesse Livermore/William O'neil/ Victor Sperandeo 為核心的投機系統,我將09年9月套利所得的部份資金,開始嘗試投機操作。經歷11月的下跌仍得正回報,並倉位整體貢獻不少,所以將這個理念進一步推展, 並不斷將操作技巧和心態改良,直到現在。今年5月是第一個重要的挫折,亦因為這一個錯折,我再改良觀察、估算和入市的技巧,無論在選股、入市時機均比3月 反彈時好得多,水位食得亦多得多,不過仍有待改進,主要是沽貨的技巧仍未充份掌握。再進一步是要在逆市得到正回報的高難度動作,下一步就是要去學對沖以及 注碼的技巧,這是拔Sir的強項,我正在向他偷師。
技術分析、操作技巧是重要,但基礎分析更 重要。我察覺不少人的問題是,將一間公司分析得很透徹,什麼數字都羅列哂出來,非常詳細。但那是沒有用的,基礎分析最重要是重點指出 upside 和 downside 在哪裏,有多大,什麼才是 driver of the stock price,我們才能從中圖利。知道很多東西,但對市場想法乜都唔知,股價做乜升,做乜跌,連估值的 yardsticks 都用錯,在投資的角度那只是浪費時間。
很多人自稱價值投資者,以生意人的角度買入企業,可以從他們的行為,我看不出生意人的行徑。一不拜訪公司、二不從生意人角度代入公司思考、三不考慮客觀行業和經濟環境、四則漠視公司核心競爭力何在以至被蠶食了也不自知。
我希望藉這個平台繼續和各大臥虎藏龍之輩交流,繼續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