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1日 星期日

资金攀爬风险曲线 (2010-10-13 21:52:49)

小时候曾听过大灰狼吃小孩子的故事,长大以后才知道,狼是不轻易攻击人的,除非是饥饿的病狼。更多的情况是,人类的过度开发,侵蚀了其它动物的生存空间。生态环境的改变,导致了生物的异象。

如今的金融市场,可谓异象丛生。投资风格应该十分审慎的退休基金,居然涉足农产品期货;手头已拥有过多现金的微软,居然发公司债集资;从没有投资经验的美国老太太,居然唠叨着要投资黄金ETF。这些金融异象的背后,其实是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超进取的货币政策,改变了人们习以为常的货币环境,过去的投资标的突然失效,导致投资行为变异。

所谓量化宽松政策,就是央行透过购买债券(尤其是国债),大规模增加金融系统内的流动性,并将国债利率人为地拉低到异乎寻常的水平。量化宽松,不过是大肆印钞的代名词。除了央行直接大手笔买入国债以外,它们释放给银行的银根,也因银行惜贷而无法周转到有需要的企业和个人手中,资金被银行反手投入国债市场,进一步拉低国债收益率。量化宽松政策带来两个历史上罕见的后果:一、risk free is also yield free(无风险资产同时是无收益资产),大量倚靠固定资产收益来维持现金流的保险公司、退休基金,突然发现光靠投资低风险资产已无法支持其支出。二、 funding cost is excessively low(资金成本超低),银行对实体经济贷款严苛,却鼓励金融市场借钱炒作。

量化宽松政策于是在金融市场制造出“挤出效应”。央行占据了低风险资产领域,将资金回报压抑至无可理喻的地步,倒逼民间资金攀爬风险曲线,于是民间资金出走至风险资产。恰恰是因为过去的固定收益产品已无法带来足够的收益,迫使保险公司、退休基金进入石油、商品、农产品等另类投资领域来提高回报;恰恰是因为资金成本低至0.7%,才诱使微软发债集资,不过资金却是被用来回购股票,刺激股价;恰恰是因为央行失去了政策信用,再加上ETF进入寻常人家,美国老太太竟要买黄金ETF。

各国央行已经开始着手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日本银行的QE2.0(量化宽松第二版,Quantitative Easing 2.0)已经上马,美国联储的QE2.0也箭在弦上。早已过度宽松的货币环境,将变得更加宽松。现在央行的政策可以说是二次大战以来最缺乏独立性的,而各国的政治家们,已经对缓慢复苏失去耐心,一心指望透过人为刺激而达到速成的复苏。在财政赤字变得难以为继之后,政治家们便将量化宽松当成速效复苏药丸。

其实,量化宽松政策在推动经济复苏上的效果并不理想。央行能所做的,不过是将流动性放入银行手中,可是如果银行惜贷,实体经济并未因此而受益。由于银行的金融中介功能丧失,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不畅顺,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就好像用绳子推动眼前物体一样,有力用不上。

然而,量化宽松政策在金融市场却证明是有效的。由于金融企业和金融市场能与制造出的流动性直接对接,央行的印钞票,直接带来金融资产价格的迅速上扬。更有甚者,由于无风险资产的零回报和超贷炒作的低成本,全球民间资产正出现一次罕有的向风险高地的集体迁徙,刚过去的金融海啸似乎没有给人留下什么记忆和教训。

这里出现两个问题:第一,非常时期的非常货币政策趋向常态化,超低的资金成本带来估值的结构性位移,从国债的收益率到股票PE,从对租金回报的要求到对并无分红的黄金的看法,估值泡沫在全面形成。第二,资金流向和泡沫的形成,在不同领域并非均匀分布,一些领域的价值偏离(如国债市场、新兴市场)可能大过另一些领域,某一个领域资产价格一旦出现新动荡,随时可能诱发连锁反应。

以量化宽松政策来拯救经济的一个重要中间步骤,就是尽量让本国货币贬值,这样做一方面减轻债务负担,另一方面吸引更多的海外资金流入。此招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不过却属以邻为壑的阴招,带来其它国家的货币升值,减慢它国的复苏,甚至带来衰退。于是其它央行纷纷反制,也推出自己版本的量化宽松。全世界处处都在灌水,整个金融市场一片汇率乱象。

用资产价格泡沫来浮起经济复苏,在笔者看来是伯南克的阳谋。在2009年初,伯南克祭出QE1.0,透过资产升值挽救了命悬一线的银行业。现在他要通过QE2.0挽救经济,笔者相信量化宽松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刺激,可能会大过对经济的刺激。

这是货币政策史上的一次奇观,也许是我们一生仅能遇上一次的投资机会。资金向风险资产的集体迁移,带来资产价格上涨,而此又吸引更多寻求收益的资金涌入。但是,投资者必须要懂得识时机、思退出。泡沫是早晚会破灭的---要么有一日央行自行引爆,要么市场代劳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